前言
2019年11月,斯里兰卡政坛风云突变,刚刚赢得大选的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将矛头直指汉班托塔港。
他公开宣称,前任政府将港口租给中国的协议是一个“错误”,并发誓要纠正这个错误。话音刚落,斯里兰卡外交部便向中方递交了一份照会,要求终止那份长达99年的租赁合同。
然而,不到一个月,戈塔巴雅政府看到违约金后,还是选择了妥协,并改口称这只是“商业合作”,不会重新谈判。
![]()
编辑:7
合同的铁壁
“收回港口”的豪言壮语,撞上的第一堵墙,就是那份白纸黑字的租赁协议。这道墙并非由政治压力砌成,而是由严谨的法律条款和惊人的财务数字构建,坚固到任何政治口号都难以逾越。
当中方收到斯里兰卡要求终止协议的照会时,他们的回应异常直接,没有长篇大论的政治说辞,只是平静地出示了合同条款,以及一份违约金的估算清单。这份清单上的数字,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
据估算,单方面撕毁合同的赔偿金可能超过一百亿美元。
这笔钱可不是随便喊喊的,它有着清晰的构成:不仅包括尚未偿还的贷款本金,还涵盖了中方接手后的运营损失,以及未来几十年本可以获得的巨大机会成本。
对于当时财政状况本就紧张的斯里兰卡来说,这无疑是一笔无法承受的天文数字。
![]()
更重要的是,这份协议从根子上就站得住脚。2017年,中方支付了实打实的11.2亿美元,获得了港口70%的股权和99年的经营权。
合同明确规定,这是一次商业租赁行为。斯里兰卡政府拿到这笔钱后,转身就用它去偿还了其他国际债务,解了燃眉之急。这笔交易,从头到尾都是一场你情我愿的商业活动。
![]()
再往前追溯,当初修建港口的资金,总投资约15亿美元,也并非什么无偿援助。那是以商业贷款形式提供的,利率在5%到6%之间,完全属于正常的商业范畴。
这让那些试图将项目渲染为“高利贷陷阱”的说法,显得苍白无力。当口号撞上账单,数字的威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
![]()
地缘棋局的虚实
戈塔巴雅政府之所以敢于发起这场挑战,背后并非毫无底气。他的目光,越过印度洋,投向了北方的邻居——印度。长期以来,印度对中国在汉班托塔港的存在充满了战略焦虑。
这个港口地理位置太特殊了,它是一个水深约17米的现代化深水良港,能够停靠巨型船只,距离印度南端不过数百公里。
![]()
在印度媒体和部分西方舆论的叙事里,这里是中国“珍珠链”战略围堵印度的关键一环。这种论调,让印度对汉班托塔港的一举一动都高度敏感。
因此,当戈塔巴雅政府高喊“收回港口”时,无疑迎合了印度的这种焦虑。
印度作为南亚地区的传统主导者,也确实在外交和舆论上给予了斯里兰卡支持,通过援助、贷款等各种方式试图拉拢这个岛国。一时间,斯里兰卡仿佛找到了可以依靠的“大哥”。
![]()
然而,地缘政治的支持,分为虚与实两种。口头上的声援、舆论上的造势,这些都是虚的。真金白银的财政担保,才是实的。当那份超过一百亿美元的违约金清单摆在桌上时,真正的考验来临了。
斯里兰卡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在旁边加油鼓劲的盟友,而是一个能帮它支付这笔天价赔偿的伙伴。但印度虽然口头上支持斯里兰卡,却从未承诺会为其支付哪怕一分钱的违约金。
![]()
印度的底线很清楚:乐于见到中国遇到麻烦,但绝不会为此掏空自己的腰包。
斯里兰卡本想利用大国间的矛盾为自己牟利,却尴尬地发现自己被夹在了中间。
一边是手持严谨商业合同、一切按规矩办事的合作伙伴。另一边是提供模糊承诺、关键时刻却靠不住的地缘盟友。这道选择题,其实并不难做。
![]()
从政治表演到务实
任何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国内的逻辑。戈塔巴雅政府上台之初,“收回港口”的强硬姿态,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其主要观众是国内的民众。
他将前任政府签署的租赁协议定义为“错误”,这是一种高明的政治策略。既能攻击政敌,将自己塑造成维护国家利益的强者形象,又能兑现竞选时许下的承诺,迅速巩固新政权的合法性。
“收回主权”这类口号,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极具号召力,能够轻而易举地点燃民族主义情绪,凝聚民心。
![]()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新政府宁可冒着外交风险,也要采取如此激烈的行动。斯里兰卡官方曾多次澄清合作的商业性质,强调未损害主权,但在政治风潮面前,这些理性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
然而,任何表演都是有成本的。当一百亿美元的账单被清晰地摆上台面,这场政治表演的代价变得具体而沉重,曾经抽象的“主权”口号,瞬间被具化为国家财政无法承受的巨额负债。
![]()
现实的耳光,打醒了沉浸在政治口号中的人们。于是,我们看到了那戏剧性的一幕:不到一个月,戈塔巴雅政府的态度迅速转向,改口称之为“商业合作”,承诺不会重谈。
这标志着一场旨在迎合国内情绪的政治秀,在冰冷的经济现实面前,草草落幕。政治家最终还是选择了务实,而非继续那场代价高昂的表演。
![]()
![]()
![]()
经济铁证的逆转
最终让斯里兰卡政府彻底放弃收回念头的,或许不是那百亿违约金的威慑,而是汉班托塔港本身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事实雄辩地证明,这个港口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由谁来运营,以及如何运营。
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头。汉班托塔港项目最初的倡议者就是斯里兰卡自己。他们曾向印度和日本寻求资金,但都被拒绝了,最后才找到了中国。
![]()
港口从2007年10月开工,一期工程在2012年完成并投入使用。然而,在中方全面接管之前,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港口,却成了一个巨大的“烫手山芋”。
从2012年到2016年,港口连续四年严重亏损,累计亏损金额高达约3亿美元。
究其根本,是因为它只是一个孤零零的港口,规划中那片广达60多平方公里的配套工业园区、仓储和物流体系迟迟没有建立起来,根本无法形成产业链。
![]()
事实上,项目最初的可行性报告就已指出其回报率较低,当初强行上马,背后有着很强的政治考量。
转折点发生在2017年12月9日,港口正式交由中国招商局港口控股管理。中方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是一套系统化的运营模式和激活港口潜力的决心。他们大力开发周边工业园,将港口与产业紧密捆绑。
![]()
2018年,也就是中方接手后的第一年,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就激增至前一年的四倍,达到了近50万吨。这还只是开始,到了2020年,年吞吐量已经攀升至180万吨。港口的年营业收入突破30亿元人民币,彻底扭亏为盈。
曾经那个需要国家财政不断输血的“累赘”,摇身一变成了“聚宝盆”,其收入甚至成为斯里兰卡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面对这样一个正在高速增长、带来源源不断收入的优质资产,任何一个理性的决策者都会明白,放弃它,还要为此支付天价罚款,是何等愚蠢的双重损失。港口自身的盈利能力,就是最强的“续约”理由。
![]()
![]()
结语
汉班托塔港这场为期一个月的风波,最终以一种近乎滑稽的方式收场,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强权与弱国”的故事,而是一堂关于国际合作、商业规则与国家理性的深刻案例课。
在当今复杂交织的国际关系中,一份清晰、公允的商业合同,以及可被验证、实实在在的经济绩效,其力量有时足以超越地缘政治的拉扯和国内民粹的喧嚣。
契约精神是所有合作的基石。为合作伙伴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价值,才是抵御外界杂音和内部政治变数的最终、也是最有效的解决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