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这几年,“生娃难”“不想生”“不敢生”几乎成了年轻人的共同心声。尽管国家陆续推出了二胎、三胎政策,但生育率仍然一路下滑。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新生儿约1700万,2023年已跌至700多万。社会上关于“如何鼓励年轻人生孩子”的讨论此起彼伏。
![]()
不久前,厦门大学教授赵燕青的一番言论再次引爆网络——他建议将生育情况与养老金挂钩,意思是:多生孩子的家庭养老金更高,不生孩子的养老金适当下调。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拍手叫好,认为“生孩子为国家做贡献,理应得到奖励”;也有人怒斥此举“绑架生育自由”。那这条建议到底可行吗?果妈想结合现实聊聊自己的看法。
“生娃率”持续走低,厦门教授给出建议:不生孩子就下调养老金
赵教授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经济激励提高生育率,这点初衷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他忽略了年轻人不愿生的真正原因
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不是“不想养孩子”,而是“养不起”。房价高、教育贵、职场压力大,几乎成了压在年轻父母头上的三座大山。
![]()
以我身边的朋友为例,小柔和丈夫工作稳定,但两人买房花光了积蓄。
孩子上幼儿园后,每个月的花销接近一万元,夫妻俩几乎不敢再提“生二胎”。她无奈地说:“哪怕养老金能翻倍,我也没余力再生一个。”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奖励谁”,而在如何让年轻人敢生、能养、养得起。养老金再多,也无法抵消孩子带来的即时经济负担。
年轻人的困境:现实压力比未来更重
赵教授认为,年轻人不生是因为没考虑养老问题,但这一逻辑显然不合时宜。
现在的年轻人,更在意“今天能不能好好活”,而不是“几十年后能领多少养老金”。
- 结婚难:高房价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很多城市里,一套小两居的首付就要掏空六个钱包。
- 教育贵:从早教到小学,家长的支出几乎年年递增。兴趣班、托育班、补习班,每一样都不便宜。
- 工作累:加班成常态,职场焦虑让年轻父母根本无暇陪伴孩子,更别提再生一个。
在这种环境下,“少生或不生”成了理性选择。与其把生育当成一种“义务”,不如想办法降低他们的生活焦虑
![]()
生育不是简单的“生”,更是漫长的“养”
有个妈妈曾在后台留言:“教授说得轻巧,他知道现在养个孩子要花多少钱吗?”这句话道出了很多普通家庭的心声。
据《中国家庭育儿成本调查报告》显示,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平均要花费超过60万元。这还只是基础支出,不包括兴趣培养、留学规划等额外费用。
除了钱,更重要的是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许多妈妈生完孩子后,职业发展几乎停滞。
- 有的公司对生育女性不友好,升职机会被剥夺。
- 有的妈妈因为带娃脱产多年,再回职场已无立足之地。
在这样的现实下,单靠“养老金优惠”来刺激生育,几乎不可能奏效。
毕竟,孩子不是养老保险的“投资项目”,而是需要父母全身心付出的生命责任。
真正该调整的,是制度,而不是养老金
既然年轻人不生的问题根源在现实压力,那么政府与社会应当从生活环境与政策保障两方面入手。
降低住房成本,让年轻家庭“有家可立”
房价居高不下,让无数年轻人推迟结婚生育。国家可以扩大保障房和共有产权房供应,为初为人父母的家庭提供租房补贴或低息贷款,让他们能安心扎根。
优化教育与托育资源,减轻育儿负担
发展普惠性托育机构,提高公立幼儿园覆盖率;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费用,让家长不用被“起跑线焦虑”绑架。这样,年轻人才能敢于多生。
完善职场育儿政策,保护生育女性
延长带薪产假,设立“父亲陪产假”,鼓励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妈妈可以安心生,爸爸也能分担责任,这才是真正的“家庭友好”。
![]()
加强社会保障,让育儿更安心
提高儿童医疗报销比例,对多子女家庭给予税收减免或直接补贴。国家若能分担部分育儿成本,父母自然更有底气。
这些政策看似复杂,却是解决低生育率的根本之道。只有当年轻人不再为生活焦虑、为养娃发愁,生育意愿才可能真正回升。
我身边很多妈妈都说:“不是不想生,是不敢生。”这句话背后,是现实的无奈与焦虑。
作为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深知养育的艰辛。大果刚上小学,小果还在幼儿园,我和先生每天都在时间与责任间平衡。
即便如此,我仍然觉得——孩子带来的爱与成长,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
但前提是,社会要让父母感受到被支持和理解
不是用“政策惩罚”逼人生,而是用“制度保障”鼓励他们愿意生。
不是让他们在压力下“被迫育儿”,而是让他们在信心中“主动养娃”。
果妈寄语
生育率下降,并不是哪一代人的错。它反映的是社会成本与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赵教授的“养老金挂钩”建议,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忽视了年轻人的现实困境。
要真正扭转低生育率趋势,关键在于:
- 让年轻人住得起房、养得起娃
- 让女性敢生、不怕生
- 让家庭有更多的社会支持与幸福感
当年轻人不再为生活焦虑、能在现实中看见希望,生育才会成为他们心甘情愿的选择,而不是被“政策绑架”的义务。
互动话题
你是否赞同“生育与养老金挂钩”的提议?你认为真正能提高生育率的措施是什么?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也许你的故事能给更多人启发。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