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教育在中国的长期缺失,导致了国人的八大逻辑缺陷
第一、概念的模糊
“概念的模糊”指的是在定义或使用某个概念时,该概念的界限不够清晰明确,使得人们对它的理解产生歧义或不确定性。概念的模糊性可能导致交流上的困难,因为不同的个体可能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背景对同一个概念有不同的解读。
在讨论问题时,必须先统一对于概念的认知,否则就是鸡同鸭讲,讨论变得毫无意义.
比如说某公司喊的遥遥领先,再比如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些话听起来振奋人心,实则全是模糊的概念,除了渲染情绪之外,毫无作用,反而混淆视听,愚弄世人。
第二、不懂集合概念
集合是数学中的概念,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具体的或抽象的对象汇总而成的集体。而现实中,很多人不懂集合和个体元素的概念,经常将两者混淆,这也是人们经常抬杠的原因。
![]()
比如说中国人勤劳善良,在这里中国人是集合概念,但不能因为是中国人,就能推断出他是勤劳善良的,也有很多不勤劳也不善良的个体。
比如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你喜欢日货就是汉奸,这些荒诞且愚蠢的言论,就是不懂集合概念的典型。
第三、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
非对即错的二极管思维在我国非常普遍。
这种思维水平停留在儿童阶段,简单地将事物分为好与坏,你玩网游就是个差学生,你不结婚就是有病,你不歌颂国家就是崇洋媚外,这种极端的思维现在屡见不鲜。
第四、归纳推理的不严谨,喜欢简单的类比推理
在没有良好逻辑训练的情况下,人们可能倾向于通过有限的例子进行归纳推理,从而得出过于广泛的结论。例如,“我遇到的所有医生都很忙,所以所有医生都很忙”,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以偏概全的结果。
![]()
这种通过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推导结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类比推理。它涉及从已知的事物(源域)中寻找模式或规律,并将这些模式或规律应用到另一个事物(目标域)上,以推测它们可能具有的共同性质或行为。
它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推理形式, 但却有相当的局限性。类比的有效性取决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真实相似性。如果相似性是表面的或者不相关的核心特征,则类比推理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此外,类比推理往往依赖于直觉和个人经验,因此可能缺乏严格的逻辑证明。
而很多中国人喜欢用类比推理,因为他生动形象,简单易于理解,推理结果可真可假。
但是推理如果缺少逻辑支撑,就会成为主观臆断。
例如遇到某些明显不公平的欺凌事件,却总有人用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说辞,推理出受害者有问题。仿佛只有“完美受害者”才是受害者,而施暴者自有其正确理由。
第五、自立靶子,错误推理
何为自立靶子,就是说在讨论中,不断设立与话题不相干的观点,强行加戏,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猛烈攻击。与其说是逻辑思维的缺陷,不如说是理解认知的障碍。
例如你说苹果手机挺好,很流畅他说你舔美,舔美与手机流畅度毫无关系,他却对你乱扣帽子,甚至人身攻击。这种人理解不了别人在说什么,而他永远用自己的内心情绪在回应,无法正常沟通。
![]()
第六. 容易误解因果关系,难以找到事件起因。
缺少逻辑推理能力,人们容易混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例如认为A事件发生在B事件之前就意味着A是B的原因。这种错误的因果关系推断在没有逻辑训练的情况下尤为普遍。
第七、缺乏结构化思考的习惯
逻辑学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学会如何构建和拆解论证,如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部分来处理。没有这种训练的人可能会发现面对复杂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
第八、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导致依赖权威而非事实证据
缺乏逻辑训练可能导致人们难以发展出有效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而影响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决策质量。
因而他也过度依赖权威的意见,而不是基于证据和逻辑推理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倾向在面对复杂的议题时尤其明显,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听信专家或领导的意见,而不去独立验证这些意见的真实性。
逻辑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更是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理性思考,洞察事实追求真理的基本能力。
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做出更加正确的决定,并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然而由于长期缺少逻辑的教育,国人的思维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种能力的丧失,所以说在中国重新普及逻辑学教育任重而道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