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的画面啊!一边是昔日挥舞着“能源武器”的全球石油巨头俄罗斯,如今在国内汽油短缺、价格飞涨的窘境中焦头烂额;另一边,则是包括中国、白俄罗斯在内的多个国家,正开足马力。
![]()
将俄罗斯的石油原油转化为清冽的汽油及其他成品油,不仅满足了自身需求,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俄罗斯国内市场的“救火队员”——反向供应汽油、柴油、航空燃油及其他制品给莫斯科。
这幕看似悖论的戏剧,背后却演绎着一场在战争与制裁夹缝中形成的、极具现实主义的“多赢”格局。而这一切的导演(至少是某种程度具有重要影响因素)正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乌克兰。
乌克兰加大对俄罗斯石油基础设施的袭击力度
乌克兰的远程无人机,如同精准的手术刀,持续切割着俄罗斯庞大的能源命脉——炼油厂、泵站、储油设施,这些曾经为俄罗斯战争机器和国库贡献了滚滚财富的核心资产,如今在无人机的呼啸声中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根据统计,仅在今年八月,乌克兰就发动了至少十次针对俄罗斯关键能源设施的袭击。这些并非是漫无目的的破坏,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战略行动。乌克兰情报部门宣称,被击中的炼油厂年加工能力超过四千四百万吨,占俄罗斯总产能的十分之一以上。
目标明确而双重:一是最大限度地切断为克里姆林宫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提供资金的血脉;二是在俄罗斯国内司机和农用燃油需求的高峰期,扰乱社会的日常运转,以此在民众层面施加压力。
效果立竿见影且显著,俄媒称:这个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出口国,竟然史无前例地出现了区域性汽油供应短缺的窘况——在远东地区,在连接圣彼得堡与莫斯科的高速公路旁,汽车在加油站前排起长龙,等待限额购买的燃油。
![]()
在克里米亚半岛,司机曾被限制每次只能购买不到十九升的汽油;在圣彼得堡的交易所,汽油批发价格在短短一个月内飙升近10%,而自年初以来累计涨幅竟然“高达50%”……
尽管俄罗斯政府紧急出台了汽油出口禁令,并试图通过补贴平抑价格,但分析人士普遍悲观,认为:消费者至少还要忍受一个月的高价。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新情况
在国内供应短缺的背景下,必须尽快找到可靠的成品油来源,以稳定国内市场。于是,俄罗斯将目光投向了邻国——白俄罗斯首先成为了关键角色。根据乌克兰对外情报局的报告:
俄罗斯公司正在“紧急”从白俄罗斯购买石油产品以应对国内短缺。白俄罗斯的炼油厂也给予了确认,来自俄罗斯市场的需求在最近几个月“急剧增加”。数据显示:今年自七月份以来,俄罗斯从白俄罗斯购买的汽油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6%。
到了九月份,进口量更是较前几个月暴增168%。这条突然繁忙起来的北部能源走廊,成了缓解俄罗斯“油荒”的生命线之一。
![]()
与此同时,东方的巨人中国也以强大的工业产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这个新循环中。虽然细节在公开报道中相对低调,但俄罗斯能源部长亚历山大·诺瓦克已被报道提议:考虑取消从中国、韩国和新加坡进口汽油的关税。
这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俄罗斯正积极寻求从东亚(特别是中国)获得精炼燃料。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炼油中心之一,拥有巨大且灵活的炼化能力。
俄罗斯出口其优势产品——原油,而后从中国进口短缺的成品油——汽油,这形成了一种在特殊情境下高度互补的贸易模式,这便是“多赢、很好”局面的核心内涵。
这场由炮火书写的“多赢”剧本里,没有纯粹的英雄或彻底的输家,只有各方在制裁与冲突的夹缝中,为了生存与利益所做出的现实选择。
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冲突的复杂性——战争不仅能摧毁连接,也能催生新的依赖;制裁在施压的同时,也可能激发替代性的循环。这个由袭击促成的、看似矛盾的能源再平衡,或许不会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但它无疑昭示着一个事实:
![]()
在高度互联的世界里,纯粹的零和博弈已难以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讽刺与无奈、痛苦与机遇相互交织的共生现实。这并非简单的角色互换,而是全球化时代战争悖论的一个尖锐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