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个比较现代的话题。
![]()
香港最近有点烦,因为随着和内地的互动变得热络,香港物价贵的缺点展露无遗。
香港人纷纷北上消费,香港赚钱内地花,虽然这让广大香港市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对于香港的服务业从业者来说却是一个噩耗。香港大量经营多年的餐饮店、零售店等纷纷关门停业,这让一部分从事该类行业的香港人生计断绝。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段时间侮辱袭击在香港的内地游客事情频发,与此不可能全无关联。这段时间以美国驻港领事馆为代表的外国势力也蠢蠢欲动,显然是企图利用一部分港人对经济现状的不满生事。
香港社会现在存在的很多问题积累已久,跟港人的心态也有很大关联。
想当年在港澳台地区中,香港一直名列前茅而且是遥遥领先。
![]()
1993香港的GDP总量达到1203.54亿美元,同期大陆GDP折算为美元后仅为4447亿。当年香港人口仅为592万,而大陆人口为11.85亿。香港仅以大陆不到千分之五的人口,便坐拥了超过大陆27%的GDP!
作为在录像厅中长大的一代,当时香港人对大陆人的蔑视码字的真是叫做直观感受过,香港影视作品中对大陆的那股子傲慢劲直接溢出了屏幕。想想现在一帮子广东仔各种吹捧香港,好像他们妈不是北姑一样,全然忘了自己也是被香港人蔑视的对象,真是让人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香港自身经济发展目标选择不当,香港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开始远远落后于大陆,比之原来的小兄弟台湾、澳门也日益不如。
![]()
像是1997年香港回归当年,香港人均GDP2.73万美元,澳门人均GDP1.75万美元,台湾人均GDP1.1万美元,中国大陆人均才GDP1330美元。
而到了2024年时,香港人均GDP5.41万美元,澳门人均GDP7.3万美元,台湾人均GDP3.4万美元,中国大陆人均才GDP1.33万美元。
香港回归的三十余年间,人均GDP大陆涨了9倍,澳门涨了3倍多,台湾涨了2倍有余,香港却只涨了不到1倍。
这种经济发展速度上的落后,让港人心理落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再加上当年殖民历史所带来的情结作祟,在外部势力的煽动之下,香港一段时间社会极其混乱。香港近些年来虽然局势逐渐归于了平静,但是问题的根源并未解决。
那么香港社会的根源性问题究竟在哪呢?
![]()
香港自1841年被英军强占,到1997年回归祖国怀抱,被英国殖民统治了超过150年。迄今为止香港法官头上那顶英式假发都还没有摘除,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社会中依旧还存在不小的影响力。而香港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也在时刻提醒我们,他们与我们并不同心,这其中李家无疑是一个代表。
2025年6月27日香港政府网站公布的特首顾问名单引发了全国的热议,因为这其中少了一个名字——李泽钜。
李泽钜作为曾经华人首富李嘉诚的长子,在香港政商两界拥有巨大影响力的长江实业集团主席,他不在特首顾问名单内,显然与其之前李家以出售名下战略港口的方式,迎合美国封堵我国的举动有着密切的关联。
作为李家名下控制港口的长江实业集团掌权人,李泽钜毫无疑问的是将港口出卖给美国资本的直接操盘手,他被逐出特首顾问名单纯粹就是自己作的。
![]()
对于李泽钜,大家普遍都忽略一件距此不久的事情——2023年时他辞去了担任了20年之久的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而至今对于辞职的原因,李家一直都是三缄其口。
说实在的,码字的看到李泽钜2023年才辞去全国政协职务,2025年才被从特首顾问团除名十分惊讶。
想当年香港所谓的民主派自认为能依靠选举掌握香港大权,因此尚没有去搞街头运动前,其最大的金主据港媒报道,如今锒铛入狱的黎智英一直都是千年老二,而一直压黎智英一头的第一大金主正是李大公子。
后来眼见式微的民主派在西方指使下行为越来越出格,李家这才不再高调向其捐款,从港媒的赞助人名单中消失了。而至于暗中有没有,这个大家就见仁见智吧。
就李家这种态度,李泽钜居然在全国政协混了20年,而且直到今年才被从特首顾问团中拿掉,难怪西方媒体对我国尚未官宣的政策报道那么准确了。
![]()
香港一些人根本就没把自己当中国人,他们以大英皇民自居,而他们为自己当皇民找的理由是,在英国的治理下香港发展得比现在要好。
所以香港人的认同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
这些皇民当然不会承认,香港经济的真正起飞是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当时新中国被西方围堵封锁,因此香港很长时间都是大陆唯一的进出口口岸。香港就这么吃上了时代的红利,担当了广州自明后期到清末中国唯一通商口岸同样的角色,在这其中靠着倒卖的差价大赚其钱。
由于香港这种特殊的身份加之多年的财富积累,所以英国才会将其建成东亚的金融中心从中捞取暴利。
然而也正是这个金融中心的地位,造成了今日香港的经济困局。
![]()
由于是东亚的金融中心,因此大量的跨国公司亚太总部曾设在了香港,这给港人带来了大量高薪的白领工作。这种好工作易得的佳境,导致港人变得好逸恶劳缺乏进取精神。但是这些总部机构设在香港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当时大陆基础建设还不完善,国际航班、金融资讯等在香港都能比大陆上更快地获得,所以香港具备的这些优势并非是不可替代的。
可是香港人却躺在原来的功劳簿上不想挪窝,以为红利会永远为自己所享。因此当大陆的基础完善后,尤其是大陆的科研力量蓬勃发展,各个跨国公司都在大陆开设研发中心,因此需要有总部高层不断去督查进度时,香港高昂的生活办公成本更是促使这些公司不断将地区总部迁出。
香港虽然依赖金融业继续保持极高的人均GDP,但是金融业能创造的岗位十分有限,远不能弥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迁出后当地失去的那些白领岗位。
![]()
而且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香港作为转口港的价值日益降低,中国在货物吞吐量上跻身全球前十的港口有六个之多,而排名全球第十的港口正是香港。随着在中国外贸中占比的下降,香港相关行业自然也就失去了大量工作岗位。而且为了与别的东亚港口竞争,香港相关行业自然也必须压低成本,因此涨薪也跟不上香港生活成本上涨的脚步。
结果就是香港社会在表面经济数据不难看之下却是失业率飙升,这令香港青年人难以找到一份高薪安逸的生活,这让看着长辈们舒服过日子长大的他们心里出现了巨大的落差。而且尽管工作岗位减少,可是金融业的繁荣却一再推高香港当地的生活成本,这让香港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加大,当地年轻人自然对此更是忿忿不平。
香港社会的这种不满情绪,尤其是当地年轻人被西方敌对势力所利用,最终成为了香港社会动荡的来源。
![]()
香港之所以经济失衡,相当一部分责任在香港特区政府政策有误。
像是那个总是拿以民为本当口头禅的香港特首曾荫权,当时眼热世界互联网经济大潮的他,曾经也想在香港发展互联网经济。
按理说当时香港确实很适合搞互联网经济,想当年中国的互联网初创企业之所以扎堆深圳,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便于从与深圳毗邻的香港拉国际资本融资。所以在当年的中国,香港要发展互联网产业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可你们知道香港特区政府当时为了发展互联网产业,开出了怎样的优惠条件吗?
给予在港进行互联网创业的企业家香港居民身份......
你们在等酒等菜吗?
没啦,就这一条优惠条件。
![]()
在寸土寸金物价飞天的香港,不给税收减免,房租补贴,金融支持......曾荫权认为一个香港人身份比这些杂七杂八的什么都更有吸引力,这个招兵大旗一树,天下互联网英才会马不停蹄地云集到香港来送钱,一举拉动当地的消费和就业。
世上有这种好事吗?
要知道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们前期无不艰难困顿,一个个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用。而且他们是人,是人就得吃饭,在香港少吃几顿饭对于那些创业者而言,节省下来的费用都已经非常可观了,更遑论住宿和办公上的费用。
香港特区政府不可能想不到这些,但是长年以来的小政府思维,以及享受安逸太久了,使得其只想用一个不用自己破财劳力的小恩小惠,就轻松搭上互联网经济的顺风车。
![]()
难怪深圳能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一线城市,并且在GDP总量上超越了香港,而香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
曾荫权后来身陷囹圄,解释了不少香港发展上的问题。
近年来香港政府实实在在地发展科技产业,这助推香港经济转型,原本人均GDP被新加坡超越的香港,如今大有反超回来的架势。
不过香港经济的一个老问题依旧还是没有解决,那就是如何让经济繁荣普惠普罗大众。显然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可是在与内地交通便利的当下,当地最能吸纳缺乏技能者就业的服务业,肯定会受到内地性价比更高相同行业的冲击。而且香港内部的那些自以为高人一等的问题儿童,也在不断打击香港旅游业在内地的口碑,拖累香港的服务业。
香港经济以后何去何从确实是一个难题,总不能通过直接给民众发钱来搞平衡吧,那只会养一堆懒人出来。
不过这种事不是码字的这种升斗小民该操心的了,香港的特首顾问团不就是干这个的嘛。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