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版《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强制要求:"长度超 1000 米隧道必须安装人员定位系统"
在现代隧道工程建设中,人员安全管理一直是最为关键的挑战。地下施工环境复杂多变,传统管理手段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的安全监控。随着技术的进步,基于UWB超宽带技术的定位系统正在为隧道施工安全带来全新解决方案。
![]()
挑战与需求
隧道工程施工往往面临空间狭窄、能见度低、环境复杂等难题。施工人员在地下作业时,管理人员很难实时掌握其具体位置和状态。一旦发生坍塌、透水等事故,传统方式无法快速确定被困人员位置,极大影响救援效率。此外,对危险区域的管理、人员考勤统计、作业轨迹追溯等需求也日益凸显。
技术原理与特点
现代隧道定位系统采用UWB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通过在隧道内部部署定位基站,施工人员佩戴专用标签的方式实现精确定位。该系统利用纳秒级窄脉冲信号,通过测量信号传输时间差来计算位置信息,在复杂环境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定位精度。
该技术具有穿透性强、抗干扰能力好、功耗低等优势,特别适合隧道内恶劣环境。系统通常可实现30厘米以内的定位精度,标签电池续航可达40天以上,具备良好的防水防尘性能。
![]()
系统功能亮点
实时精确定位
系统能够实时显示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准确位置,支持三维可视化展示,管理人员可随时掌握洞内人员分布情况。
智能安全预警
通过电子围栏功能,可设置危险区域权限,当人员未经授权进入限制区域或停留超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有效预防安全事故。
应急求救机制
人员遇到危险时,可通过标签上的SOS按钮一键求救,系统会立即锁定位置并启动应急预案,大幅提升救援响应速度。
智能考勤管理
系统自动记录人员进出隧道时间和工作时长,生成考勤报表,取代传统人工点名方式,提高管理效率。
多系统协同联动
定位系统可与隧道内其他系统实现智能联动,包括门禁控制、视频监控、车辆调度等,形成完整的安全管理生态。
实施价值
隧道高精度定位系统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还为工程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通过对人员轨迹和行为分析,可优化施工组织方案,提高作业效率。同时,系统记录的完整数据为事故调查和责任追溯提供了依据,促进施工安全管理的规范化。
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智能定位系统正在成为隧道工程的标配。这项技术不仅守护着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更为我国隧道工程建设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该系统目前已在多个重大隧道工程中成功应用,展现出良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前景。随着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隧道人员定位系统将更加智能化,为建设行业的安全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