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场文物清淤工作已在圆明园宫门的桥基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就在一个技工拿着铁锹清扫最后一层淤泥时,突然传来“铛”的一声,好似金属碰撞。
有东西?
技工放下铁锹,徒手在粘稠的淤泥层中扒拉出来一个沉重的“泥疙瘩”,在场的人都看不出来这是何物,不过透过放大镜能隐约观察到它散发着一丝金黄!
为了保证“泥疙瘩”不被破坏,他们将它送去实验室进行专业的清洗,半年后,露出了它的“真面目”——一个金灿灿的铜鎏金象首。
当时的工作人员都很诧异,尽管“泥疙瘩”被长埋于地下160年,表面也布满众多侵蚀的痕迹,却依然掩盖不住它通体散发的鎏金光彩,这足以看出清朝时的鎏金工艺多么精湛。
传统的鎏金工艺就是将黄金和汞混合成金泥,用木棍将其均匀地涂在器物表面,通过高温让黄金固着不褪落,而后再经过多次抛光方能呈现金灿灿的效果。
这方法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是很困难的,它对材料的用量、温度和时间的把控要求很高,若是技术不达标,那只会做出来一个粗糙的成品器物。
这种技术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装饰技法,哪怕到了如今机械化时代,也仍需要手工技艺辅助。
要知道“黄金”在古代可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拥有的,更集聚于皇室所用。昂贵的原料和器物经过手艺人一番雕琢,让这个看似平凡的“泥疙瘩”变成为现在罕见的文物。
在考古工作者的口中,我们得知这个精致工艺品很可能是某个大型摆件的装饰物。
它能安全埋藏了百年才问诸于世,极大可能是英法联军在搬运大型摆件的途中,碰到了金水桥的栏杆,无意掉落在河水的淤泥中,才被我们知晓。
一个铜象首的装饰物已足够逼真,可想而知那些被掠夺的珍宝有多精美。
或许放在昔日的圆明园中,这个铜象首很是普通,但对于被摧毁成废墟的圆明园来说,它的价值不可估量,它不仅代表着人们对传统技艺的追寻,更是那段屈辱历史的证物。
在他们口中,还得知到它的精湛程度要比海晏堂陈列的生肖铜首还要高。
海晏堂就在我们常见的圆明园遗址中,它的前身是一栋西洋楼,那十二个铜首就被安在楼前喷泉池的两边负责喷水;园中还有人人向往的武陵春色,春天一到,那里满是桃花盛开,清朝皇帝经常在那里的戏楼听戏。
园中还曾有雍正钟爱的牡丹台景,然而1860年外来者的一把强盗之火将这些美景悉数湮没,
大清几代皇帝的努力顷刻间化为乌有,园中里外上下的奇珍异宝被抢劫一空,甚至彩砖、草木都被他们拉走,拉不走?那就毁了!砸了!
那天晚上浓烟四起,占地三百多亩的圆明园在大火自然熄灭后成了灰烬。
所以,这些从遗址中挖出来的百来件文物,它们现世的意义早已并非是外在的价值衡量,它们陈列在展览厅的玻璃柜中,更多地是为了让世人看到它们所沾染的“火气”,让后代铭记这段历史。
这也是文物存在的意义。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