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网友有句话特别扎心:“加沙的新生儿在断氧的保温箱里挣扎,特拉维夫的公关团队正剪辑‘自卫反击’的宣传片。”
![]()
以色列宣传片内容
这话一下子就戳穿了以色列这场演了好久的“赢学戏码”。
一边是加沙超6.4万人死难的人道主义惨剧,一边是忙着把自己包装成“精准打击”“受害者”的舆论造势,两相对比,实在让人看不下去。
从雇水军刷评论到游说盟友递武器,从给军事行动涂脂抹粉到外交上甩锅推责,这套精心编排的流程,短期确实让以色列拿到了援助和支持,但靠演戏“续命”,真能撑多久?
以色列的“赢学套路”有多熟?
以色列这套“赢学表演”早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有成熟套路的,从舆论战场到军事宣传,再到绑住盟友,每一步都卡得很准,就像提前写好的剧本。
最显眼的就是先打舆论战,砸钱造“共识”。为了扭转眼下对自己不利的国际舆论,以色列侨民事务部直接掏了200万美元,找了家营销公司,弄出好几百个假账号。
这些账号伪装成美国学生、普通选民,在推特、脸书这些平台上刷屏挺以的话,就盼着能把风向扭过来。
更夸张的是,这些内容很多是AI批量生成的,专门盯着128名美国国会议员的评论区“轰炸”,甚至还伪造新闻网站,改人家的报道,想靠这招干预美国的立法决策。
你说讽刺不讽刺?加沙医院被炸、平民死了一堆的时候,以色列外交部发言人还在镜头前喊冤,说自己“被误解”,把锅全甩给哈马斯。
![]()
加沙一家医院遭到轰炸
连以色列自己国内的监督组织都看不下去了,警告说这么干早晚引火烧身。
再看军事行动的“包装术”,那简直是“影帝级别”。内塔尼亚胡每次讲话都拍着胸脯说“每枚导弹都精准打恐怖分子”,说得跟真的一样。
可现实却狠狠打了他的脸——就短短24小时,圣城医院旁边的附属学校、居民区里的水井,这些明显是民用的设施全被炸了,到处都是碎砖烂瓦,惨得很。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人在废墟里拍到过沾血的幼童凉鞋,还有变形的玩具熊,这些明明是老百姓的东西,到了以军的战报里,全变成了“哈马斯的武器库”。
![]()
为了装出“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样子,以色列还故意放行了5辆援助卡车,内塔尼亚胡自己都直言不讳:“就是为了躲批评。”
结果呢?这些物资全卡在口岸送不进去,所谓的“人道主义通道”,根本就是摆拍的道具。
还有绑定盟友的“借力表演”,这让以色列的戏码更有底气。
面对国际社会的谴责,以色列第一时间拉上美国站台。
美国也是真给面子,在联合国安理会14次否决停火决议,2024年10月以来,还直接送了180亿美元的军援,说难听点,这就是“一边劝架一边递棍子”,明着帮以色列打下去。
![]()
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
对欧洲,以色列也是两面手:一边应付欧盟的人权审查,一边靠着英国这些国家的“暗箱操作”继续拿军售。
就说英国,2024年虽说暂停了30项军售许可,可转头就通过F-35的供应链,悄悄给了1.3亿英镑的装备。
这些“盟友背书”,说白了就是以色列表演的重要道具,没了这些,它的戏根本演不下去。
短期确实“续了命”,但裂痕早藏不住了
说实话,这套“赢学表演”短期内确实给以色列换来了喘息的空间,但这种“续命”更像喝毒药解渴,看着有用,其实隐患早埋下了。
先看对内,宣传机器确实把国内共识凝聚起来了。
冲突一开始,以色列街头车是少了点,但商店没见人抢东西,还有好多人送家里人去当预备役,社会没乱,秩序还挺稳定。
那段“死亡音乐节”幸存者装死5小时获救的故事,被媒体翻来覆去地播,再配上“哈马斯多残忍”的叙事,让国内对军事行动的支持率一直很高。
这种情绪动员,给以色列打长期战争攒了不少民意基础。
对外,表演也换来了关键援助。美国的军援一波接一波,让以色列有底气搞多线作战——在加沙接着空袭,往黎巴嫩派了4个师级单位,甚至还计划报复伊朗。
就算面对欧盟的审查、英国暂停自贸谈判,以色列也能靠“反恐”这个说法守住西方的基本盘,没落到被全面孤立的地步。
可架不住裂痕早就有了,而且越来越大。美国对以色列的耐心快磨没了,拜登私下里骂内塔尼亚胡“混球”的事,早不是秘密了;
![]()
拜登和内塔尼亚胡
后来公布停火方案的时候,甚至不跟以色列商量,明摆着是施压。欧洲就更不统一了,西班牙直接成了第一个制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不光禁止军贸,连能源贸易也停了;
法国则公开支持“两国方案”,跟以色列的主张对着干。还有联合国大会,142票赞成、10票反对通过停火宣言,这对以色列来说,简直是沉重一击。
骗得了舆论,骗不了经济数据,更解不开战略死结
不管舆论造得多好,“赢学表演”骗得了人,却骗不了经济数据,更解不开以色列的战略死结。
以色列财政部自己都承认,这场冲突是他们国家“最长也最花钱”的战争,光直接成本就超了540亿美元,
到2025年底估计得涨到660亿,占GDP的12%——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把国家经济往火坑里推。
世行的数据更直观:以色列的GDP从2022年的5251亿美元,跌到了2023年的5121亿美元,旅游业、制造业受的打击还在发酵,好多工厂开不了工,游客也不敢来,经济一天比一天差。
更要命的是“战略陷阱”。以色列一直喊着要“彻底铲除哈马斯”,可美国史汀生中心的研究员早说了,这种武装组织,想靠武力全消灭根本不可能——你越打,反而可能让更多人站到对立面。
更糟的是,冲突早就从加沙扩散开了,黎巴嫩、叙利亚都卷了进来,跟伊朗爆发大规模冲突的风险越来越高。
![]()
英国智库的专家布尔库・奥兹塞里克说得很透彻:
以色列在战术上可能占点便宜,但根本没有明确的结束战争的方案,现在陷入了“升级也不是、维持现状也不是”的死胡同——接着打,风险太大;停下来,又没法收场。
国际孤立的代价也开始显现了。除了西班牙的制裁,欧盟已经启动了《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的人权审查,这意味着以色列可能失去不少欧盟的贸易优惠;
好多国家都爆发了反以示威,连美国的公务员都联名抗议,反对政府给以色列军援。
以色列之前还盼着跟沙特建交,现在因为阿拉伯世界的民意压力,这事早搁置了,原本想靠“亚伯拉罕协议”打破包围的计划,彻底泡汤了。
![]()
就像英国媒体说的,以色列现在成了“永远处于动员状态的孤岛国家”——天天紧绷着打仗,老百姓没法正常生活,经济也没法发展,这种状态根本撑不下去。
“赢学表演”是战术勤奋,掩盖的是战略懒惰
说到底,以色列的“赢学表演”,本质上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它能靠舆论战拿短期援助,靠军事宣传凝聚国内人心,却解决不了最核心的问题——怎么跟700多万巴勒斯坦人和平共处。
历史早给过教训了:1978年和1982年以色列两次打黎巴嫩,结果呢?反而弄出个更强的真主党。
现在靠轰炸和宣传造出来的“胜利假象”,只会埋下更多仇恨的种子——今天你炸了人家的家,明天人家就可能跟你拼命,仇恨循环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
![]()
评级机构穆迪下调以色列信用评级的时候,说得很直白:“要是冲突变成全面战争,以色列的经济和安全会陷入恶性循环。”
现在的情况,其实已经在往这个方向走了——经济越来越差,安全环境越来越糟,再这么下去,只会越陷越深。
真正的“续命”,不在公关稿里,在和平协议里
其实大家都明白,真正的“续命”从来不在公关稿里,而在政治解决方案里。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过,类似的“表演式管理”只能躲一时的责任,解决不了根本矛盾——这话用在以色列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的专家还提过“升级陷阱”的警告:要是一直加码军事行动,最后会达到以色列承受不起的程度。
现在加沙的妈妈只能用盐水喂孩子,以色列的年轻人要在多线战场上待命,这场“赢学表演”早就变味了,根本不是什么“自卫”,而是在把两国人民都拖进痛苦里。
![]()
舆论造势能换一时的援助,却换不来长期的安全;军事宣传能掩盖一时的伤亡,却掩不住战略的迷茫。
就像一位中东问题专家说的:“靠表演续命的日子,早晚得在经济账单和战略困局里结束,真要安全,得靠和平协议,不是靠公关吹牛。”
以色列要是还看不清这一点,继续沉迷于“赢学表演”,最后只会输得更惨。毕竟,和平才是唯一的出路,这是无论多少公关稿都掩盖不了的事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