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河南省保险行业协会)
案例回顾:
(一)“短期高息”骗局
张阿姨2024年被“老客户答谢”吸引,销售人员推荐“增额终身寿险”,宣称“缴1年、分红超银行3倍、退保保本”。她在对方操作下投60万,后发现需连缴10年,退保仅拿回18万,销售人员已失联。
(二)“全能保障”谎言
李先生2023年为父母买“全家保障计划”,销售称“住院全报、大病赔50万”却未出示条款。2024年父亲患癌理赔遭拒,才知保单是仅含身故责任的年金险,健康险未投保,且投保资料为销售代填,20万医疗费无法理赔。
(三)“垫资套利”陷阱
王某2025年收“免费重疾险”短信,提供证件后被扣1.2万保费。销售称“公司垫首年保费,次年退保赚2000元”,退保时却需补缴差额。经查是团伙骗局,代理人垫保费套130%佣金,单名嫌疑人非法获利42万。
误导行为拆解:
![]()
风险提示:
(一)事前防范:三查三问堵源头
1.查销售资质:根据《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高风险产品需专人销售,可通过保险公司官方渠道查询代理人资质等级,拒绝“低资质卖高风险产品”。
2.查产品分类:要求销售人员出示产品风险评级,年金险、投连险等投资型产品需单独签署风险告知书,65岁以上老人购买高风险产品可要求“24小时冷静期”。
3.查缴费门槛:趸交保费超家庭年收入4倍、年交超20%属违规,可拒绝销售人员“超额投保”建议。
4.三问核心问题:
“这款产品的保险责任有哪些?哪些情况不赔?”
“连续缴费几年?中途退保损失多少?”
“收益怎么算?有没有写进合同?”
(二)事中留证:三类证据必保存
1.书面证据:宣传彩页、投保单(亲笔签名)、缴费凭证,标注销售人员承诺;
2.电子证据:微信/短信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线上投保截图,尤其保存“夸大收益”“隐瞒条款”的表述;
3.双录凭证:线下投保主动要求录音录像,重点记录条款说明环节,根据监管要求,销售误导案件中“双录可直接作为维权证据”。
(三)事后维权:四步走追回损失
1.内部投诉:向保险公司提交证据,重点指出“未履行适当性义务”;
2.监管举报:拨12378或向金融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3.法律起诉:若存在销售误导行为,可依据《保险法》起诉,维护合法权益;
4.专项举报:发现“垫资套利”“恶意退保”等团伙行为,直接向公安部门进行举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