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怀期待地将第一篇论文投稿后,却收到那封开头的"Thank you for submitting..."却以"unfortunately"转折的拒稿信的时候,相信很多人是很崩溃的。
![]()
但!请记住:拒稿是学术发表过程中的常态,而非终点。所以面对这样的常态,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应对?
正确解读拒稿意见
当拒稿邮件到来时,虽然让人难过,但此时应尽量保持冷静,首先来认真解读编辑和审稿人的反馈意见,正确地理解这些意见,有助于我们找准论文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 明确拒稿类型:首先看编辑的决定类型,是“直接拒稿(Reject)”还是真正“修改后重投(Revise and Resubmit)”的机会。
![]()
有时编辑会在信中明确说明欢迎作者“大改后重投”,这表示论文有潜力,可按意见修改后再提交该刊;但如果信中只是笼统地拒绝,没有重投邀请,那通常意味着这次投稿流程已终结,需要考虑别的期刊了(除非走申诉程序,下文会谈到)。弄清类型有助于决定下一步行动。
· 细读审稿意见,逐条拆解:如果论文经过了外审,那么审稿人的评论意见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要因为情绪低落就忽视它们。相反,建议逐条阅读每一位审稿人的意见,可以列一个清单,把所有建议、质疑都罗列出来。
对于每条意见,试着总结其核心关注点:是方法设计有问题?结论缺乏证据?还是文章结构不清晰?将类似的意见归类,找出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有的意见可能都指向研究假设不够明确,有的则都在质疑统计方法。这种归纳有助于我们全局把握论文的不足。
· 客观对待批评,理性分析取舍:审稿意见难免有尖锐甚至严厉的措辞,但务必要保持客观,不要把学术批评当成人身攻击。切忌情绪化地回应任何意见。相反,应站在提升论文质量的角度,感激审稿人的投入和建议。
对于合理的意见(大多数情况下审稿人的建议都是有益的),应虚心接受并计划修改;而对于少数可能存在误解的意见,可以记下但不必盲从。在分析时,不妨和导师、课题组同事一起讨论审稿意见,集思广益找到改进方案。他人更客观的视角有时能帮助我们理解审稿人的真实意图。
· 关注编辑的综合评述:除了具体审稿意见,编辑在决策信中往往会有一段总体评价。例如,“稿件创新性不足,不符合本刊定位”或者“审稿人提出了诸多实验设计问题”等。
这几句话其实就是编辑拒稿的主要理由。一定要重视编辑的总评,它反映了期刊对文章的总体看法和定位差距。根据这些要点来调整论文定位非常重要。
如果编辑提到“建议改投更适合的期刊”,那就说明问题可能不在论文质量本身,而是投稿方向不当,这时应着手寻找更匹配的期刊。
总之,拒稿意见是论文的“体检报告”。正确解读其中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地改进论文。把审稿人的建议视作一次免费的论文指导——这一心态能让我们从拒稿中受益,迅速提升学术写作的水平。
拒稿后是修改后重投还是另投他刊?
当我们充分理解了拒稿原因,就到了决策下一步的时候:是按照意见修改后再投同一本期刊,还是直接改投其他期刊? 这个选择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尤其是编辑在拒稿信中透露的态度和选项。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策略可供考虑:
向期刊编辑申诉(Appeal)
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果作者认为稿件被拒是由于明显的误解或错误(例如审稿人没有看清数据导致判断失误),可以考虑向编辑提出申诉。每家期刊通常都有公开的拒稿申诉政策。申诉时需要态度恳切且理性,列出事实澄清误会,而绝不能情绪激动地指责审稿人。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学术定位或创新性不足这类判断,申诉成功率很低。如果仅仅是不满评审意见,大多数情况下编辑不会推翻原决定。所以,申诉选项适用于特例(比如审稿人明显专业不符或理解有误)。新手作者应谨慎对待申诉,除非有十足把握,否则不建议贸然采用。
修改后重投同一期刊
如果拒稿信中明确提到了可以“修改后重投本刊”(Revise and Resubmit),这其实是编辑给出的第二次机会。通常这意味着审稿人认为文章有价值,但需要大幅修改才能达标。如果你非常希望发表在该期刊上,那么不妨抓住这个机会。
正确的做法是严格按照审稿意见对论文进行全面修改,并准备详细的Response Letter回复每条意见。在重投时,务必在Cover Letter中说明修改要点,表达出你愿意配合修改的诚意。
如果期刊编辑真的对修改稿不感兴趣,他们不会给出重投机会,所以既然给了这个选项,作者应认真对待。当然,也有一些期刊口头上允许重投,但对重投稿件实际上要求更高甚至兴趣不大。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比如修改稿再次被拒),就要尊重编辑决定,不要无限纠缠于该刊,而应考虑改投他处了。
修改后投往其他期刊
这是被拒后最常见也最稳妥的选择。尤其当原期刊已明确拒绝且未给重投机会时,我们应当根据审稿意见对论文进行充分修改完善,然后选择一本新的目标期刊投稿。改投前,要仔细检查并调整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等细节以符合新期刊要求。
同时,新撰写投稿Cover Letter时可以适当强调论文的改进和亮点(不必提及上一次投稿经历,除非新期刊要求说明)。需要注意的是,改投新刊前一定要解决前一轮审稿提出的主要问题——不要带着原封不动的问题直接换一家期刊投稿。事实上,这是下一点要特别提醒的。
切忌不作修改直接另投
在一家期刊被拒后,直接把原稿投向另一期刊,几乎不做修改,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可取!
首先,你等于浪费了前一轮审稿人花时间给你提出意见的机会——那些反馈即便你不完全同意,也很可能对提升论文有帮助。其次,如果新投稿的期刊恰好又请到了相同或相似领域的审稿人,他们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之前那篇未修改的论文。
想象一下,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建议被置若罔闻,极有可能再次拒绝并对编辑建议不发表你的论文。因此,无论多赶时间,都不要跳过修改这一步。哪怕只是改投,也请先认真吸收上一轮意见,打磨好论文再出手。
评估是否放弃或另寻发表途径
在经历多次拒稿后,有的作者可能会对这篇论文失去信心,想就此搁置或放弃发表。除非研究确实已无发表价值,否则不建议轻易放弃。
一方面,一篇论文凝结的数据和成果是宝贵的,就算不发表在期刊上,放在学位论文里或作为后续研究基础也有意义;另一方面,不发表可能也让他人无法看到你投入的这些工作。当前也有一些开放获取的平台可以让未经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公开,例如将稿件上传到机构仓库或像Figshare这样的开放数据平台。
当然,这是下下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通过修改和调整投稿策略,争取让论文在合适的期刊上落地生根。
总之,被拒稿后最重要的是及时行动而非长久气馁。梳理清楚编辑和审稿意见后,决定好以上哪种策略,然后再付诸实施。
下一篇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遇到不同的拒稿情况我们又该怎么应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