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咸丰帝去世后,慈禧是垂帘听政的实际掌权者,慈安不过是个柔弱可欺的 “摆设”。
但史实恰恰相反 —— 慈安才是真正能拿捏慈禧的人,那些看似慈禧说了算的事,背后都得经过慈安点头。
![]()
1869 年深秋,山东巡抚丁宝桢递了一份加急奏折到紫禁城,内容很明确:太监安德海违反祖制出京采办,还沿途索贿、骚扰百姓。
消息传到养心殿,慈禧的反应很直接。她盯着奏折,脸色变来变去,手指反复摩挲桌角,半天后才对身边的李莲英低声说:“安德海跟了我这么多年,丁宝桢也太不给我面子了。”
可慈禧还没琢磨出怎么保住安德海,慈安的懿旨就送来了。
![]()
懿旨里就几句话,却句句有力:“圣祖爷定下太监不能出京的规矩,不能因为一个人就坏了祖制。让丁宝桢就地处死安德海,不用再上奏请示。”
这道懿旨盖了 “御赏” 和 “同道堂” 两枚印 —— 按照咸丰帝定下的规矩,没有这两枚印,任何谕旨都不算数。
慈禧再舍不得安德海,也只能看着心腹被处死。
![]()
这事儿在朝野引起不小震动,也戳破了一个真相:表面上慈禧风光,可真正握有决定权的,是看似柔弱的慈安。
为啥慈安能这么干脆地处置慈禧的心腹?答案得从 1861 年咸丰帝临终前的安排说起。
![]()
那年 8 月,31 岁的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当时的清朝内有太平天国作乱,外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局势一团糟,继位的皇子载淳才 6 岁,根本没法理政。
为了稳住朝局,咸丰帝设计了一套三重制衡体系。
第一步,他选了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个亲信大臣,组成 “赞襄政务王大臣”,让他们处理日常政务,先把朝臣势力稳住。
第二步更关键 —— 他把代表皇权核心的两枚印章分给了两个人。
正宫皇后钮祜禄氏(也就是后来的慈安)掌 “御赏” 印,皇长子载淳的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因为是皇子的母亲,代掌 “同道堂” 印。
同时,咸丰帝还明确规定:“所有谕旨,必须盖了这两枚印才能生效。”
这套设计看着是平衡两宫权力,实则把最终话语权给了慈安。
![]()
因为 “御赏” 印管的是谕旨的开头,没有慈安盖这个印,任何政令都发不出去。慈禧的 “同道堂” 印虽重要,却得依附慈安的 “御赏” 印才能起作用 —— 从根源上,慈禧的权力就比慈安矮一截。
可咸丰帝没算到,他精心搭的制衡框架,不到三个月就被打破了。
不是制度有漏洞,是八大臣自己把自己坑了。
![]()
这八个顾命大臣,觉得自己有先帝遗命,越来越骄横。处理政务时独断专行不说,还敢在朝堂上公开顶撞两宫太后。
肃顺甚至直接跟太后说:“你们太后只需要盖章就行,没必要多说话。”
这种态度彻底激化了矛盾,也让慈禧看到了夺权的机会。
![]()
她悄悄派心腹太监回北京,联系恭亲王奕訢,提出联手除掉八大臣的计划。
但所有人都清楚,这场政变能不能成,关键在慈安的态度。
一开始,慈安对政变很谨慎。她私下跟亲信说:“先帝刚去世,就动刀兵,怕是会伤了国家根本。”
可八大臣接下来的做法,彻底让慈安下了决心。他们拒绝把咸丰帝的灵柩尽快送回北京,还想切断两宫太后和京城的联系。
慈安不再犹豫,以正宫太后的身份亲笔写了密诏,召奕訢连夜赶到热河商量对策。诏书上 “权奸误国,应当尽快除掉” 这几个字,成了辛酉政变的 “发令枪”。
政变成功后,朝堂的权力排序彻底明确。
![]()
慈安被尊为 “母后皇太后”,住东宫;慈禧为 “圣母皇太后”,住西宫。所有谕旨开头必须写 “朕奉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懿旨”—— 慈安的优先地位,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
有人说,慈禧精明强干,日常政务几乎都是她在打理,慈安就是个 “甩手掌柜”。
但这恰恰没看懂权力的本质:决策权永远比执行权重要。
![]()
慈安确实不喜欢管琐碎的政务,可她把最核心的权力攥得很紧 —— 人事任免和重大案件裁决,必须经过她点头。
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李鸿章督办洋务、左宗棠去平定西北,这些关乎国家走向的人事任命,最后都得慈安审阅盖章才能生效。
就连两江总督何桂清因为失守城池被追责,最终定 “斩立决” 的处置结果,也是慈安拍的板。
慈禧就算把日常政务处理得再周全,没有慈安盖 “御赏” 印,一切都是白搭。
![]()
1872 年同治帝大婚,更能看出慈安的权威。
当时选皇后,慈安和慈禧意见不一样。慈安主张立端庄贤淑、出身名门的阿鲁特氏,慈禧则喜欢年轻貌美的富察氏。
两人僵持不下,最后只能让同治帝自己选。
慈禧以为儿子会偏向自己,还私下叮嘱同治帝:“富察氏聪慧可人,更懂体贴人。”
可同治帝最后却听了慈安的建议,册封阿鲁特氏为皇后。
![]()
这不是简单的 “母子离心”,而是朝堂势力的真实体现。宗室大臣都附和慈安,说 “阿鲁特氏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就连奕訢也公开表示 “东太后选的人,符合礼法”。
慈禧心里再不痛快,也只能接受。她很清楚,慈安的主张背后,是正宫太后的正统地位和朝臣的支持,自己根本没法抗衡。
在洋务运动这件关乎晚清国运的事上,慈安的决策作用更关键。
1861 年总理衙门设立后,奕訢、曾国藩等人提出 “师夷长技以自强”,想学习洋人的技术来增强国力。
可这个主张一出来,就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他们喊着 “祖宗之法不能变”,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慈禧夹在中间,始终拿不定主意。
![]()
这时候,又是慈安一锤定音:“现在内忧外患,再不学洋人的长处,大清就要亡了。”
她不仅明确支持洋务派,还批准了 “购买外国船炮、创办军工企业” 的奏折,直接扫清了洋务运动最大的政治障碍。
后来李鸿章在日记里写:“东太后虽然不常处理日常政务,但每次遇到大事,一句话就能定下来,实在是洋务运动的‘定盘星’。”
这句话足以证明,慈安不是洋务运动的旁观者,而是真正的决策者。
![]()
慈安对付慈禧,还有一套很厉害的制衡手段。
她知道慈禧权力欲强,却从不跟慈禧正面冲突,而是用制度和规矩划清边界。
《慈禧外纪》里记载,咸丰帝生前曾给慈安留了一道密诏,内容是:如果慈禧不安分守己,慈安可以凭这道诏除掉她。
慈禧知道这道密诏后,对慈安变得格外恭顺。
![]()
后来慈安当着慈禧的面,把密诏烧了,但这一举动也敲打了慈禧 —— 让她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
这种 “柔中带刚” 的方式,让慈禧一直不敢越界。
安德海被杀后,慈禧曾想提拔一个亲信太监填补空缺,刚把想法提出来,就被慈安驳回了。
慈安说:“安德海的教训还不够吗?太监干政的口子,绝不能开。”
慈禧没办法,只能放弃这个念头。从那以后二十年,晚清再也没出现过宦官擅权的情况。
![]()
1881 年 4 月 8 日,年仅 45 岁的慈安突然病逝。
《光绪朝东华录》里记载了她去世的过程:“初九日偶尔得了小病,初十日病情突然加重,到了戌时就去世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成了晚清的一大谜团。
慈安的葬礼上,不少朝臣偷偷落泪。奕訢更是叹息:“东太后贤明,遇到事情能决断,现在突然去世,朝政可就危险了。”
奕訢的担心很快变成了现实。
![]()
没了慈安的制衡,慈禧开始一步步掌控大权。她先是借中法战争失利的机会,罢免了奕訢,彻底控制了军机处;后来又不顾朝臣反对,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最终导致甲午战争战败。
有史学家用 “前明后暗” 形容慈禧的执政生涯,其实原因很简单:慈禧前二十年看起来 “明”,是因为慈安用 “御赏” 印和政治智慧,给她划了不能越的边界;而慈安 “柔弱可欺” 的印象,从来都是世人对这位掌权者最大的误解。
参考文献:《光绪朝东华录》(慈安死因记载)、《翁同龢日记》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