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何要发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那场大清洗运动?损失那么大,不发动不行么?从根本上说,这场运动的核心,还是一场党内权力争夺。斯大林通过一系列政治博弈逐步攀升,尤其是经历了三次关键的党内较量后,最终实现了个人集权。期间有数百万人遭到逮捕、流放或处决,苏联高层领导几乎被彻底更换,对国内政治格局和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从时间跨度来看,这场运动主要始于1934年的基洛夫遇刺事件,到1938年基本告一段落,不过零星的清洗行动,一直延续到斯大林逝世为止。回顾那个时期,无论苏联国内还是国际舞台上都发生了诸多重大事件,因此许多人对此充满好奇。下面来梳理一下苏联大清洗的起因、经过和结局,以及它带来的各种后果。
先简要回顾斯大林是如何一步步掌权的。理解了斯大林在党内三次关键斗争中的策略,就能看清他发动大清洗的真正动机。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领导层围绕接班问题展开了长达十年的激烈角逐。当时党内有六位主要竞争者: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诺维耶夫、加米耶夫、布哈林和皮达可夫。
托洛茨基作为十月革命的核心领导人和苏联红军的创建者,在党内的声望仅次于列宁,因此成为斯大林最强劲的对手。假如其余四人都坚决支持托洛茨基,那么权力争夺可能早早结束,托洛茨基就会顺利上位。但现实并非如此,尽管托洛茨基声望高,权力斗争却异常残酷。由于只有皮达可夫明确支持他,斯大林抓住机会,与季诺维耶夫和加米耶夫结盟,形成“三驾马车”共同对抗托洛茨基,这是斯大林夺权之路的第一步。
![]()
季诺维耶夫和加米耶夫来头不小,两人都是列宁的早期战友,前者担任共产国际首任主席,后者长期领导莫斯科苏维埃。三人合作后,利用列宁葬礼这一政治仪式设计排挤托洛茨基——斯大林故意谎报葬礼日期,导致托洛茨基缺席,从而削弱了他的政治影响力,逐步将他边缘化。托洛茨基于1927年被开除党籍并遭流放,这是斯大林赢得的第一次党内斗争。
在托洛茨基势力衰退的过程中,斯大林与“三驾马车”另两位成员的矛盾也逐渐浮现。季诺维耶夫和加米耶夫意识到斯大林难以对付,于是联合托洛茨基的残余势力组成“托季联盟”来对抗斯大林。但他们在全盛时期尚不是斯大林的对手,更何况此时已势单力薄,因此这一尝试失败。
斯大林主张牺牲农业,优先发展军工产业,以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季诺维耶夫和加米耶夫则认为应循序渐进,先发展农业,通过农产品出口换取外汇,再进口设备推动工业。斯大林利用各种机会将他们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者”,1926年两人被解除职务,到1936年大清洗期间以叛国罪被处决。这是斯大林的第二次党内斗争胜利。
![]()
第三次斗争针对布哈林。布哈林最初是斯大林的盟友,共同对抗托洛茨基,但他反对斯大林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斯大林指责他保护富农利益,最终布哈林被排挤出权力核心,1938年以叛国罪被枪决,他的支持者如李可夫和托马茨基等人也受到牵连。
通过这三次斗争,斯大林逐步巩固权力,成为苏联的绝对统治者。他放手按照自己的理念重塑苏联。起初,他的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工业化飞速发展,恰逢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大萧条危机,苏联趁机购入大量廉价工业设备,迅速建立起工业体系。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业领域的惨重牺牲。斯大林当时未充分考虑农民保障措施,比如应对自然灾害的办法。同时,党内派系分歧并未完全消除,尤其是老布尔什维克等传统势力。于是,斯大林大力提拔亲近自己的年轻干部,对老干部态度日益强硬。这些老派势力逐渐联合,形成新的反斯大林力量。
基洛夫作为斯大林早期的重要支持者,1926年被派往列宁格勒接替季诺维耶夫的职务。据现有资料,基洛夫从未公开反对斯大林,但他的执政风格较温和,与斯大林的铁腕手段形成对比。例如,1933年苏联发生大饥荒,乌克兰和哈萨克等地饿死数百万人,农民起义频发。斯大林主张强硬镇压,而基洛夫则认为应保持克制,因此赢得不少新兴反对派的支持。
在1934年1月的十七大选举中,基洛夫得票意外远超斯大林,这意味着他可能取代斯大林。计票人卡冈诺维奇是斯大林亲信,两人通过暗箱操作勉强维持了斯大林的地位。这一事件对斯大林集团构成严重威胁,因为政治斗争失败往往意味着死亡。斯大林深知这一点,而基洛夫似乎并未意识到。当反对派密谋推举基洛夫取代斯大林时,基洛夫未听从,反而向斯大林报告。此时,斯大林已开始筹划彻底清除反对派。
导火索是1934年底基洛夫被刺杀。关于此事有两种主流说法:一种认为凶手尼古拉耶夫因个人恩怨行刺,另一种认为斯大林自导自演,以除掉潜在对手并借机清洗反对派。赫鲁晓夫后来重审此案,但未找到斯大林直接策划的证据。无论如何,斯大林亲自介入调查,将案件归咎于“托季集团”,并借此发动大清洗。他还颁布《基洛夫法》,允许对“恐怖分子”进行快速审判和处决,以十天为限,简化流程为速审、速判、速杀。
![]()
在负责人叶若夫等人的刑讯逼供下,大量人员被卷入,包括政敌、对斯大林不敬者乃至稍有嫌疑的人。叶若夫的角色类似于中国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来俊臣和周兴,手段残暴。随着肃反扩大,许多事情失控,派系间互相诬陷,甚至牵连到自己人。清洗对象从政治对手扩展到知识分子、军官、农民等群体。最恐怖的1937至1938年间,约68.2万人被处决,350万人被捕,其中130万人遭行刑;苏军3.5万名军官被清洗,57名军长中50人被杀。整个苏联社会陷入人人自危的恐慌。
最终,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斯大林终止了大清洗。叶若夫成为替罪羊;马林科夫向斯大林报告叶若夫冤杀党员,贝利亚架空其权力,斯大林开始平反冤案,最后叶若夫以间谍罪被处死,这场运动落下帷幕。大清洗给苏联带来深远影响:国防力量削弱,内政不稳,人才匮乏。德国得知苏联内乱后,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提前发动对苏战争。虽然苏联在苏德战争中获胜,但付出了巨大生命代价。斯大林统治苏联近三十年时间,他的功过是非,至今仍还是众说纷纭,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