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承欢膝下,老人安享晚年,这是我国传统家庭的理想状态。
在过去几十年中,很多人的婚姻观、生育观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至于“丁克”家庭的出现。
![]()
2021年,根据《中国年轻人生育意愿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丁克一族”早已经超过60万,其中一线城市上海的丁克家庭占比12.4%。
![]()
据悉,第一批丁克夫妻有的已经离开人世,那不禁有人提出疑问:“这些人的遗产归谁所有呢?”
结婚不生孩子,以后生病了又该怎么办呢?
![]()
曾经有记者在广场上随机采访上了一些年纪的老人,询问他们如果老了该怎么办呢?
这位老人的回答十分清醒:“久病床前无孝子,健康的情况下,可以一个人去医院,十分方便,但是人一旦生病,没有几个孩子孝顺。”
![]()
当年“丁克”的夫妻,他们面临着还不止生病麻烦这一个简单的问题。
那这些丁克的叔叔阿姨是否后悔当年的选择呢?
![]()
当大多数同龄人深陷于育儿成本的精算、学区房的争夺时,中国第一批丁克夫妻悄然开启了一场漫长而奢侈的“青春盈利期”。
他们将本应倾注给下一代的巨大资源——时间、金钱与精力,全额投资给了一个核心对象:自己。
![]()
在上海一对70后丁克夫妻的生活图景中,这种“盈利”被具象化。
一套130平方米的三居室,被毫无顾忌地改造成宽敞的一居室,空间的功能不再为潜在的育儿需求妥协,而是彻底服务于成人的愉悦与志趣。
![]()
女主人拥有梦想中的独立衣帽间,男主人收藏着价值不菲的限量版球鞋。
那个被精心打理的弧形阳台,种满了多肉与绣球,是一个只属于两人的微型花园。
![]()
没有子女的日程束缚,他们的时间表拥有极高的自主权。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非偶尔的奢侈,而是生活的常态。
![]()
职业生涯上升期积累的财富,无需分流给教育基金与课外辅导,可以畅通无阻地转化为提升当下生活品质的消费与体验。
他们持续培养着各种兴趣爱好,将“自我成长”的周期无限延长。
![]()
在这段漫长的人生阶段里,他们如同“永不长大”的成年人,最大限度地延迟了传统家庭责任到来的时间。
生活的重心始终围绕着夫妻二人的需求与欲望展开,构建出一种让外界羡慕的高浓度自由和高度精致的个人主义生活模式。
![]()
自由的背面,是寂静,当丁克家庭远离了育儿的喧嚣,一种无形的静默开始在日常的缝隙中滋生。
二人世界在经历最初的浓烈后,有时并未走向更深的交融,反而显露出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疏离。
![]()
在这类家庭里,喧嚣成为一种稀缺品。
从清晨到日暮,房间里充盈着一种被放大的安静,生活的背景音不再是孩子的哭闹或嬉笑,而是键盘敲击的嗒嗒声、行走在地板上的脚步声、以及清扫时衣物摩擦的沙沙声。
![]()
夫妻二人仿佛进入了某种默契的平行空间,各自对着一方屏幕忙碌,连就餐也常常各自解决。
他们共享一个家,却活成了彼此最熟悉的室友。
![]()
物理距离很近,情感交流的通道却逐渐收窄,即便饲养了宠物,那份灵性的陪伴能够带来慰藉,却始终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深度的言语共鸣和情感互动。
![]()
朋友来访时的欢声笑语如同石子投入深潭,激起短暂的涟漪,随后散去,留下更深的寂静。
曾经充满活力的二人空间,最终被一种稳定却沉闷的安静所填充。
![]()
当青春的繁华落尽,丁克夫妻终将步入人生的“晚年清算日”。
曾经用自由兑换的潇洒,如今需要面对岁月与现实的严苛核算。
![]()
在智能社会的飞速运转和生命的脆弱面前,他们成了必须独自迎战的“孤勇者”。
健康的身体是独立生活的首要前提。
![]()
一位思想前卫的79岁独居奶奶坦言,她享受当下的自由,打车、就医皆可自理。
但这份从容建立在一个脆弱的假设之上——身体无恙。
她清晰地意识到,一旦重病卧床,身边空无子女的处境将让心理瞬间被巨大的空洞感吞噬。
![]()
现实的挑战更为具体。
智能科技成为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无形高墙,医院里自助挂号机的复杂界面、手机上层层嵌套的缴费程序,足以让一对力不从心的老夫妇茫然失措。
在这个数字狂奔的时代,没有年轻子女作为“技术中介”,他们感到自己被时代悄然抛下。
年过半百,一种深层的焦虑开始蔓延。
一位54岁的丁克舅舅,即便家庭和睦、心态年轻,仍在50岁后心生隐结。
他对未来养老的未知感到忧虑,担忧当自理能力丧失时,谁能成为自己最后的依靠。
![]()
最极致的孤独,出现在生命伴侣离场之后。
一位选择丁克的叔父,与妻子恩爱一生,却在老伴逝世后陷入了彻底的迷失。
![]()
无论是决定安居异地还是返回故乡,是独居家中还是入住养老院,甚至如何安置妻子的骨灰,所有重担都落在他一人肩上。
失去了至亲的伴侣,又没有子女可以分担与商议,晚景生活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
在丁克家庭核算其自由账单的同时,另一种长期投资正在传统家庭中产生回报。
孩子,这个被戏称为“吞金兽”的存在,其价值远不止于情感慰藉,他更是一个家庭稳定与延续的“定盘星”,在漫长岁月中产生着生命的复利。
![]()
从家庭结构看,孩子的加入构建了稳固的三角关系,他成为夫妻关系的天然纽带和情感缓冲。
当婚姻因琐事产生摩擦,孩子无邪的笑容或一句稚嫩的关心,能有效化解紧张气氛,促使双方为了共同的责任而学会包容与沟通。
![]()
这个三角结构,为家庭提供了超越二人世界的稳定性与韧性。
孩子的成长过程,持续为父母提供着无可替代的成就感。
从蹒跚学步到学业有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现。
![]()
父母在付出辛劳的同时,也见证了自身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满足,是任何物质享受或个人爱好都无法比拟的。
步入晚年,这项长期投资的复利效应愈发清晰。
![]()
子女的存在,提供了超越经济层面的精神支撑,逢年过节时大家庭的团聚热闹,日常生活中的关心与探望,让老人感受到持续的被需要感和情感联结。
这种天伦之乐,构成了抵御晚年孤独最坚实的屏障。
![]()
当生命步入终章,子女更成为最重要的依靠与决策者。
他们负责处理繁琐事务,在父母无力时做出医疗和养老抉择,成为最后的依靠。
孩子,这个曾经的“吞金兽”,最终以其贯穿始终的情感价值与现实功能,稳稳地锚定了家庭的方向,兑现了生命最厚重的复利。
![]()
还有就是存款。
一个人在走到生命尽头时,财产究竟该归谁所有呢?
尤其是在没有孩子,父母的情况下。
![]()
2022年,住在上海徐家汇的老人葛老伯去世后,留下130万元的存款,还有位于上海市区的房子。
一时间“无子女老人去世后,财产应该归谁所有”引起众多网友讨论。
![]()
俗话说的好:“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老人的堂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
毕竟在很多人观念中,“父死子继”深得人心。
![]()
这种事情并不是个例,很多人表示,碰到孤寡老人,谁付出的多,谁继承,毕竟法律鼓励的是雪中送炭,而并非锦上添花。
不过很多老人,十分了解自己的处境,以财养老,尤其在亲属养老无望的情况下,年轻时赚的钱,老了花掉也是情理之中。
![]()
正如网友所说的一般:凡事皆有利弊,个人取舍而已,自己觉得好就是最好的选择。
话说,你觉得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