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8日,李阳通过律师宣布,他赢了。
他状告前妻金·李(Kim)名誉侵权,胜诉了。在这场被他定义为“为名誉正名”的胜利背后,人们似乎又想起了他当年那句著名的辩解:
我打老婆那个没办法,那是中美文化冲突。
这场官司的起因,是2021年前妻在网上指控他“野蛮地殴打我们的女儿”,并附上了一段男人吼叫、女孩哭泣的音频。
李阳的回应是,这仅仅是:
教育方式上存在分歧。
如今,法院站在了他这一边,认为前妻使用的“野蛮殴打”等词语,超出了现有证据的支持范围,构成了诽谤。
判决结果是,前妻需要道歉,并赔偿两万元。李阳随即宣布,会将这笔钱全部捐出,一副清者自清的姿态。
然而,这份让他宣告胜利的判决书,却藏着一个极其讽刺的注脚。
在判决书的末尾,法院特意加了一段附带批评。明确指出李阳在冲突中表现出的教育方式存在不当:
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
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应当予以批评。
一个教育者,赢回了名誉,却被法院官方盖章了“教育方式不当”。
这场官司的胜利,让他急于将自己塑造成“网暴受害者”。
可人们的记忆,远不止于此。人们记得的,是2013年那份白纸黑字的判决书,上面清晰地认定:
李阳的行为,构成家庭暴力。
面对这个法律事实,李阳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他说:
其实我按严格意义上不算家暴,因为家暴是没事干天天打,我是偶尔冲突。
他将法律认定的暴力行为,轻描淡写地归结为一种频率问题,仿佛只要不是日复一日地施暴,就不配被称为家暴。
而对于殴打妻子的行为本身,他的解释更是堪称经典:“那是中美文化冲突,那矛盾太大了。”
暴力,在他的叙述中,成了一种文化差异下:
没办法的产物。
一个被法律认定的施暴者,一个将暴力行为轻描淡写为文化冲突和偶尔冲突的人,如今却手握一份新的判决,宣称自己是诽谤言论的受害者。
这两份判决,在法律上或许并不矛盾,一个审的是行为,一个审的是言论。但在公众的认知里,它们共同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李阳似乎想用这场关于言论的官司,去冲淡那场关于行为的判决。
他高喊:
一次网暴可以毁掉一个品牌。
试图将自己品牌声誉的崩塌,全部归咎于外界的误解和攻击。
但这真的能奏效吗?
他的品牌“疯狂英语”,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他个人深度绑定。
人们购买的不仅是一套英语学习法,更是李阳本人所代表的那种:
成功学和个人魅
当这个“人生导师”的形象,在2013年被法律确凿地与“家暴者”划上等号时,品牌的核心就已经坍塌了。
这不是网暴,而是:
公共问责。
如今,他赢了一场关于措辞的官司,就想用这个胜利去追溯性地洗白那个关于行为的判决。他想告诉大家:
看,我一直是受害者。
这套逻辑,恐怕很难说服大众。
因为那个让他声誉扫地的2013年判决,是一个无法被推翻的法律事实。而这次让他正名的2025年判决,本身就带着一个对他教育事业极具破坏性的差评。
一个教育品牌,其创始人先是被法律认定对妻子家暴,后又因与女儿的冲突,被法院批评教育方式不当。
这样的品牌,还能剩下多少说服力?
李阳或许暂时赢回了法律意义上的名誉权,但他想借此复活那个早已被自己亲手埋葬的品牌,恐怕只是一厢情愿。
真正摧毁他“教育家”形象的,不是网络上的言论,而是那份家暴判决,以及他事后那些毫无悔意、甚至堪称荒谬的辩解。
当一个教育者将拳头挥向家人,并将其解释为“文化冲突”时,他所贩卖的一切关于励志和成功的叙事,都已随之崩塌。
一个将拳头解释为文化,将暴力频率作为挡箭牌,如今又被法院批评教育方式不当的创始人,要如何让人们相信,他的品牌还有未来?
文|蛙蛙和洼
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