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有点大,请你原谅我,大到无法想象!” 当景德镇五中门口的李俊永说出这句金句时,他还不知道自己会在某天被经济学家宋清辉盯上。
![]()
10 月初,“鸡排哥成立工作室” 的话题刚登上热搜,宋清辉就直接开炮:“网友要的不是味道是情绪,过度商业化迟早被抛弃,到时一块鸡排都卖不出去。”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流量池,瞬间激起千层浪。
要弄明白这场争议的核心,得先回溯鸡排哥的走红轨迹。这个在景德镇摆摊二十多年的南昌汉子,每天凌晨五六点起床备货,中午穿越半座城赶摊位,日子本像炸鸡排的油锅般循环往复。
直到本地博主 “甜甜小圆圈” 发布的一条视频意外发酵 —— 因和男友吵架买鸡排时,鸡排哥一句 “你可以侮辱我,但是不要侮辱我的顾客” 化解了矛盾,这条原本只有十几个点赞的视频突然收获二十多万观看量。
![]()
走红后的景象超出所有人预料。下午三点的五中公交站旁,几十个镜头会齐刷刷对准骑三轮车而来的鸡排哥,有人连续直播一周,三个小时直播间能有 30 万观众;房产中介边拍边发名片,手机店销售硬要送手机,甚至有机器人直播被人群堵得原路返回。
但人们疯抢的不只是 6 元一份的鸡排:杭州的视障小伙冒雨排了四小时队,聋哑顾客能被优先照顾,孕妇还能享受免单,这些细节让鸡排哥的摊位成了 “情绪补给站”。正如网友所说:“吃的是小摊味道,更是那份不掺假的人情味。”
这种情绪价值的稀缺性,恰恰成了宋清辉抨击的靶点。这位出版过《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的财经评论员,向来关注消费领域的可持续性,他曾断言 2025 年消费将成为经济 “主基调”,但显然不认可鸡排哥的商业化路径。
![]()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不是宋清辉第一次剑指流量型主体,此前他曾批评胖东来 “靠流量活着”,甚至因此被列入拟起诉名单,这次对鸡排哥的警告,更像是他一贯观点的延续。
宋清辉的担忧并非全无依据。天眼查显示,景德镇市珠山区李俊永餐饮管理工作室已正式成立,经营范围包含餐饮管理和食品销售。与此同时,鸡排哥的状态正在变化:
10 月 2 日有网友发现他 “累到没有情绪价值”,虽然他回应会调整状态,但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脖子上满是中暑掐痧的淤痕、手上新添热油烫伤,都暴露了流量带来的消耗。
更关键的是,商业化已悄然改变生态 —— 原本 “反流水线” 的人情味小摊,开始安装专属空调,连家人都安排了机位,这些变化让宋清辉的 “抛弃论” 有了现实注脚。
![]()
但争议的焦点在于,成立工作室就等于 “过度商业化” 吗?反对者拿出鸡排哥的过往:走红初期他明确说 “没有任何商业目的”,拒绝直播带货和开连锁店,只想过寻常生活;
即便成为景德镇文旅推荐官,接受专访时还会担心占了大妈的晨练地,反复道歉询问光线问题。本地网约车司机赵师傅的话更实在:“他三四年前就小有名气,鸡排味道确实不一样,不是靠炒作起来的。”
这场争论本质上是流量时代的典型困境。红网的评论或许点透了关键:人们喜欢的是不加修饰的真诚,但当鸡排哥变成 “流量符号”,连疲惫沉默都被指责 “不够卖力”,这种期待本身就成了绑架。
![]()
宋清辉担心的 “被抛弃”,本质是对 “情绪价值不可持续” 的预判 —— 当 6 元鸡排附上商业溢价,当街头烟火气被工作室规训,网友会不会转身离开?
如今景德镇五中的队伍还在排着,有人为了打卡借别人的鸡排拍照,有人单纯怀念最初的味道。鸡排哥的工作室刚起步,宋清辉的警告还在耳边。这场关于流量与真诚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