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别于其他艺术,就在于书法以文字为唯一载体,尽管文字源于自然事物,但是经过多次演变已经无法和自然事物进行直接对照,这就注定书法的学习无法直接参照自然事物,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度。
![]()
法度是千百年来无数大师创造、总结出来的一套艺术标准,偏离这个法度就意味着背离了传统,失去了根基。
![]()
书法的法度是衡量书法的最基本原则,任何背离法度的书写都被视为江湖体。
![]()
然而在今天这样开放自由的时代,书法法度的重要性也遭到了质疑。当下将李明同学毫无法度的江湖体捧上神坛的,不正是那些整天拿着法度棍棒挞伐“丑书”的同一群人吗。
![]()
法度是什么对于这些人来说不重要,能够用来网暴他人才重要。这种双标态度已经触及了书法认定的严肃性。
![]()
只要符合自己审美喜好的就是书法,否则就不是书法,无关乎任何专业的标准,这就是当下一些人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态度。
![]()
书法是严格遵循传承轨迹的艺术,传统的法度是书法必不可少的基因,也是书法家必须要延续的法则。
![]()
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理解书法中的“法度”?它究竟是僵化的桎梏,还是活着的传统?法度并非凭空产生的教条,而是从汉字书写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凝结而成的智慧结晶。
![]()
从甲骨文的朴拙天真,到金文的浑穆凝重;从小篆的圆润匀称,到隶书的波磔分明;从楷书的端庄严谨,到行草书的流畅恣意,每一种书体的成熟都伴随着相应法度的建立。
![]()
真正的法度不是束缚创造的牢笼,而是保障艺术品质的基石。它是历代书家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关于笔法、结字、章法的普遍规律,是确保书法不沦为随意涂鸦的底线标准。
![]()
然而,法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绝非简单的笔画规范或结构模板。真正的法度包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智慧。
![]()
中锋行笔中求侧锋变化,横平竖直中见欹侧多姿,疏可走马处不失紧密,密不透风时犹见空灵。它教导书家“意在笔先”,又鼓励“偶然天成”;强调“字有定法”,又主张“因势生形”。
![]()
这种看似矛盾的统一,正是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法度如同音乐的乐理、诗歌的格律,为创作者提供了表达的基本框架,又在框架内预留了无限的创造空间。
![]()
令人忧虑的是,当下书法界却出现了两种看似对立实则同源的乱象:一方面是以“维护传统”为名行“法度暴力”之实的保守派,他们将法度简化为几条干巴巴的规则,用机械的标准衡量一切书法创作,凡不符合他们狭隘理解的便斥为“丑书”;
![]()
另一方面则是以“创新”为借口完全抛弃法度的“江湖体”创作者,他们的作品缺乏最基本的笔法训练和结字能力,却以“个性解放”“现代艺术”自诩。
![]()
更为吊诡的是,这两种极端态度常常在同一批人身上交替出现——他们今天可以高举“法度”大棒痛斥专业书家的探索为“丑书”,明天又能将毫无传统根基的“江湖体”捧上神坛。
![]()
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评判,暴露出的不是对法度的真诚坚守,而是批评标准的丧失和审美判断力的瘫痪。
![]()
深究这种现象的根源,我们必须正视当代书法生存环境的深刻变化。书法从传统士大夫的必备修养转变为展厅时代的视觉艺术,从文人书斋的私密交流演变为网络空间的公共展示。
![]()
这种语境的转换带来了评价机制的混乱:当书法进入“流量为王”的社交媒体,那些视觉刺激强烈、风格怪异夸张的作品往往更容易吸引眼球;当书法批评从专业圈子走向全民围观,严肃的学术讨论常常被情绪化的站队和攻击所淹没。
![]()
在这样的话语环境中,“法度”很容易被工具化——它不再是衡量艺术价值的内在标准,而沦为党同伐异的外在武器。批评者不再关心作品本身的艺术质量,只关心它是否符合自己的阵营立场或审美偏好。
![]()
这种乱象的危害是深远的。首先,它模糊了书法与非书法的界限,导致公众审美认知的混乱。当毫无笔法功底的信笔涂鸦也能被冠以“书法”之名,当真正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探索的创作被无理指责,书法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就受到了根本性质疑。
![]()
其次,它阻碍了书法的健康发展——极端保守主义扼杀了书法的当代生命力,而彻底的反智主义则切断了书法的历史血脉。
![]()
最重要的是,这种混乱最终会伤害书法艺术本身:如果任何随意书写都可以被称为书法,如果任何严肃探索都可以被贬为“丑书”,那么书法作为一门历经千年积淀的深厚艺术,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尊严将不复存在。
![]()
那么,在这样复杂的语境下,我们应当如何重建书法的评判标准?首先必须回归法度的本质理解——法度是活的传统,不是死的教条。
![]()
它既包括那些可传授、可学习的基本技法规范,如中锋用笔、结构匀称、行气贯通等;也包括那些需要领悟、需要感受的审美原则,如虚实相生、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等。
![]()
判断一件书法作品的价值,不能仅仅看它是否符合某些表面规则,更要看它在法度范围内展现的艺术感染力和创造性。
![]()
王铎的“涨墨”看似破坏了笔画的清晰,实则拓展了墨法的表现力;徐渭的狂草看似无法可循,实则内蕴深厚的传统功底。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对法度的简单否定,而是对法度的深化和拓展。
![]()
其次,书法批评需要建立专业的、分层的评价体系。对于基础层面的技法,我们必须坚守严格的标准——笔力是否遒劲,结字是否稳妥,章法是否合理,这些是书法的基本功,不容含糊。
![]()
但在艺术表现层面,则应允许多元探索和个性表达——有的作品追求古典韵味的再现,有的作品探索现代构成的趣味,有的作品强调情感的直接宣泄,只要它们建立在扎实的传统功底之上,就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
我们既不能以古典标准否定一切现代探索,也不能以创新之名宽容那些毫无根基的胡写乱画。
![]()
更为根本的是,当代书法界需要重建一种健康的书法生态和理性的批评文化。书法家应当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避免在创新中迷失方向;批评家应当秉持专业精神和学术良知,避免沦为站队攻击的工具;观众则需要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避免被表面的视觉刺激或煽情的叙事所迷惑。
![]()
只有当创作者、批评者和欣赏者共同维护书法的专业标准和艺术尊严,书法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
真正的书法应当是在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统法度基础上的艺术创造,它既尊重历史形成的普遍规律,又展现创作者独特的审美个性;既在技法层面达到专业水准,又在艺术层面具有感染力量。
![]()
界定书法的标准应当是专业、客观、多元的——专业意味着评价必须建立在书法本体的艺术语言基础上;客观意味着避免纯粹个人好恶的主观判断;多元意味着在坚守底线标准的同时包容不同风格流派的探索。
![]()
在这个图像泛滥、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其价值不仅在于视觉形式的审美,更在于它承载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厚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