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已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一环。作为能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余热回收及利用技术正逐渐成为行业焦点。据统计,我国工业余热资源丰富,但利用率相对较低,存在巨大的节能空间。国家政策层面也高度重视余热回收利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余热回收利用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针对我国工业余热利用率不足 30%、低温余热回收难等行业困局,展会集中呈现三大技术突破,让 “余热不再余” 成为现实:
- 低温余热激活技术:全球首发超临界 CO₂循环发电系统,可将 100℃以下废热转化为电能,发电效率提升 40%,破解化工、纺织行业低温余热闲置难题;
- AI 智能调控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时匹配余热供需,某钢铁企业应用后年节约标煤 12 万吨,换热效率动态优化精度达 0.1℃;
- 模块化回收装备:集装箱式余热锅炉采用轻量化设计,即插即用,将中小企业投资回收期缩短至 2 年,打破 “大投入才能回收” 的壁垒。
![]()
(二)核心装备集群,筑牢利用基石
六大核心展区全景呈现产业链关键装备,覆盖余热回收全环节:
- 高效换热设备:三维内外肋片管烟气暖风器扩展换热面积 30%,使电厂单台机组年减碳超 33 万吨;
- 储能耦合系统:相变储能材料与余热发电设备联动,实现 “错峰供能”,某化工园区应用后能源自给率提升 50%;
- 智能监测终端:物联网传感器实时追踪余热温度、流量数据,与数字孪生平台联动,设备故障率降低 60%。
二、场景落地:从 “单一应用” 到 “全域绿色” 的覆盖
以 “让未来更绿色” 为导向,展会构建工业、城市、新兴赛道三大应用场景矩阵,展现余热技术的实践价值:
![]()
(一)工业主战场:降碳与增效双丰收
- 钢铁行业:高炉冲渣水余热发电系统落地案例亮相,年回收热量相当于替代标煤 1.2 万吨,减排 CO₂ 3.2 万吨;
- 化工园区:焦炉煤气显热回收装备与脱硫脱硝技术协同运行,实现 “余热利用 + 环保治理” 一体化,能耗降低 25%。
(二)城市新生态:余热赋能民生基建
响应上海 “创建 5 家余热利用数据中心” 的政策要求,展会推出三大城市级解决方案:
- 区域供暖网络:整合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余热资源,通过 “余热 + 热泵” 系统覆盖 5 公里辐射圈,实现社区清洁供暖;
- 零碳楼宇示范:空调废热回收系统实现 “制冷 + 热水 + 地暖” 三联供,单户年省能费超 6000 元,能效比达 5.6;
- 数据中心节能:液冷技术与余热共享结合,某项目能源利用率提升 35%,PUE 值降至 1.2 以下。
![]()
(三)新兴赛道:精准匹配特殊需求
聚焦锂电池、半导体等高端制造领域,展出芯片制程废热回收系统,将洁净室排风转化为工艺冷却水,能耗降低 40%,适配电子行业 “高洁净、低能耗” 需求。
三、生态聚合:从 “技术展示” 到 “绿色共同体” 的构建
展会联动政策、资本、国际资源,让绿色未来加速落地:
(一)政策与市场双驱动
- 政策解码:国家能源局解读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政策,上海发改委现场宣讲 “百一” 行动计划中余热改造补贴细则,企业可现场申报节能专项扶持;
- 商贸对接:宝武集团、巴斯夫等发布超百亿元采购清单,“一对一商务配对” 服务提前匹配供需,预计现场签约率达 35%。
(二)国际与本土齐发力
- 全球资源链接:76 国专业观众、500 人国际采购团到场,西门子、三菱重工等展示跨国解决方案,联合国专家分享欧盟余热交易市场经验;
- 本土技术出海:“一带一路” 能源合作专场推动中国余热技术与东南亚钢铁、中东石化项目对接,助力国产装备走向全球。
![]()
(三)创新与传承共生长
- 成果转化:清华、上交大技术竞赛优胜项目获千万级孵化支持,10 项重点技术入驻国家节能中心转化专区;
- 行业引领:发布《2026 全球工业余热回收白皮书》,揭晓 “绿色低碳标杆企业”,树立技术创新与环保实践双重标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