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印巴边境局势陡然紧张,在被巴基斯坦的中式武器打的没有还手之力后,印度国防部如临大敌,立刻启动紧急排查,目标是“彻底清除中国产零部件”。
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越查越多,“中国零件”几乎无处不在,不但在夜视仪里,在军服、雷达、无人机、甚至榴弹炮、航母、空调中都能“找得到中国”。
这究竟是“去中国化”,还是“全靠中国造”?印度的这场所谓国产替代,到底走到了哪一步?
![]()
印军的“去中国化”故事,其实从五年前就开始酝酿,2020年,印度政府高调推出“生产挂钩激励计划”,给出了230亿美元的投资,意图让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在五年内猛增到25%。
可到2024年,这个数字非但没涨,反而降到了14.3%,补贴兑现率只有8%,750家企业中只有三成完成了预期目标。
此时的印度,已经开始尝试将中国供应链“踢出局”,但问题随之而来。
在一项无人机采购案中,印度国防部本以为通盘国产,结果发现飞控系统反复崩溃,查明原因后,才知道背后的电阻、电池、磁铁,全是中国来的。
换成法国的零件试试?成本直接暴涨三倍,项目干脆搁置,更讽刺的是,这些飞控系统贴着“Made in Israel”,但内部电路板上却印着中文标识。
![]()
印度军工厂开始上演“暗渡陈仓”的戏码,绕道第三国进口中国货,无人机企业干脆刷漆伪装国产率,甚至有人爆料,有企业用的中国芯片外壳都没换,只是贴了一层标签糊弄报告。
即便是最看重自主的印军,也逃不开对中国制造的深度依赖。
维修车间里,60%的零件贴着中文说明书,军舰上的雷达冷却系统,全靠中国原材料,就连印军的军服,七成布料也是从中国进口。
2023年,印度曾采购400架无人机,临交付时,发现关键部件来自中国,合同被迫取消,结果一时找不到替代货源。
![]()
“去中国化”的另一面,是“战力空心化”,丹奴什榴弹炮事件就是典型,印度军方宣称该炮国产率高达81%,但测试中却发生炸膛事故。
调查发现,其实用的是中国民用轴承,而且还是从贸易公司那里“曲线采购”的,印度兵工厂连检测都没做,直接装配上了战场。
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也曾三次起火,印度一度怪罪中国耐火砖,可最后证实是自己施工不当。
类似的“锅甩给中国”的逻辑,在印度军工领域早已司空见惯。
2025年,夜视仪电池事件后,印度国防部终于设立了“零件血缘”审查机制,要查清每一个螺丝钉从哪儿来。
问题是,查得清吗?
中国制造如今占全球商品的35%,2030年预计将达到45%,在64项关键技术中,中国在57项上领跑,印度想要跳出这张供应网,谈何容易?
![]()
军方不是不知道,他们知道国产替代做不到,也知道用了中国货就要挨批,更知道,如果坚持“去中国化”,很多装备根本造不出来。
于是,一边高喊“自主可控”,一边偷偷进口中国货,甚至为了掩人耳目,把进口时间故意拖延几个月,再冒充“印度制造”。
这种“表面去中国,实则靠中国”的操作,不只存在于军工领域。
![]()
空调是另一个典型例子,2024年夏天,印度多地气温飙破40°C,但全国只有9400万台空调,远远达不到2050年10亿台的目标。
而本土品牌的压缩机,70%还靠中国进口,政府为了“去中国”,加征反倾销税,结果制冷剂价格暴涨,企业干脆停产。
就算空调买回家了,也未必能用上,印度电网不稳定,频繁停电,很多中产家庭买了空调却只能吹风扇,富人另有发电机,穷人连风扇都买不起。
每年因为高温致死的人数不断增加,但印度政府仍执着于“去中国零件”,连制冷剂都不肯进口。
而制造业的整体困局,也正是这场闹剧的背景板。
![]()
特斯拉上海工厂当年拿地当年投产,效率惊人,反观印度,注册流程复杂、土地审批冗长,马斯克明确表示不考虑建厂。
苹果、三星虽然在印度组装手机,但70%的零件仍来自中国,即便是最基础的小风扇,印度博主拆解后发现,电池、稀土磁铁依然离不开中国。
印度制造业的软肋,是系统性的,不是靠关税和补贴能解决的。
模具、母粒、专利、设备,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中国几十年积累的产业基础,印度试图通过政策捷径跨越这些阶段,结果是工厂建一半停工、补贴兑现遥遥无期、企业只能赊账采购中国零件维持生产。
![]()
而在军备层面,代价则更高,印军“朱砂行动”中因夜视仪故障错失战机,国产无人机“鲁斯特姆-II”五年试飞11次全部失败,最终只能用以色列货,可即便是以色列设备,里头依然用着中国芯片,印度无人机产业想要摆脱中国零件,就像让轮椅选手去参加百米赛跑。
更讽刺的是,印度对外高喊加强自主防务建设,对内却在和美国谈联合生产。
F-35隐身战机、标枪导弹、斯崔克战车,统统开放合作,美国防部长亲自出面,推动签署十年军事合作框架,印度看似“去中国”,实则“投美化”,结果是从一个依赖转向另一个依赖。
这场“去中国化”的行动,其实早已脱离了经济逻辑,变成了一场政治表演。
印度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政府需要一个替罪羊,而中国制造刚好成为最合适的目标,可现实是,全球产业链已经深度融合,哪怕是一颗螺丝钉,也可能横跨好几个国家。
印度想靠政治口号完成产业升级,终究只能是自讨苦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