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落幕,不少人带着游玩的疲惫回到工作与生活中,却接连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不适症状。自己在家拿抗原检测,意外发现竟是感染了新冠。作为一名医生,门诊中发现国庆后新冠阳性病例明显增多。很多患者跟我说:“医生,不就是感冒嘛,扛扛就过去了。”但今天我必须提醒大家:感染新冠后“硬扛”,可能是在为“长新冠”埋下隐患!
![]()
事实上,新冠感染绝非“扛过去就没事”!临床观察与研究显示,感染新冠后未及时干预,不仅可能延长病程、加重不适,还会显著增加“长新冠”的发生概率。而“长新冠”带来的健康影响,远比急性期症状更磨人,甚至会持续干扰日常生活……
![]()
这些不适,其实都是“长新冠”惹的祸
自2020年来,多个权威研究显示:约有10%的新冠患者在急性期之后会经历持续数月的呼吸困难、疲劳和脑雾等症状,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其为新冠感染后综合征,即长新冠。
而《国家科学评论》发表的研究论文,则按照患者主要呈现的临床症状,将长新冠分为神经长新冠、肺部长新冠、心血管系统长新冠以及系统性长新冠等。
![]()
其中,神经长新冠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患者往往会出现“脑雾”,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思维不清晰,比如开会时记不住重点、出门总忘记带钥匙等。另外还可能伴有头痛、失眠、焦虑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影响情绪调节,让人变得易怒或低落。
肺部长新冠则是在急性期咳嗽、咽痛好转后,还是会频繁感觉呼吸不畅,稍微运动就气喘吁吁,冬天或空气质量差时还会出现干咳复发的情况,对日常活动造成极大限制。
心血管系统长新冠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心慌,经常可以“听见”或“感觉到”自己的心跳,觉得心脏跳得很重、很快,但去医院检查却并不能发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系统性长新冠主要表现为全身疲劳,部分人还会出现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甚至味觉、嗅觉长期未恢复的情况,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
想要避免长新冠,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很关键
很多患者问我:“医生,既然都能自愈,为什么还要吃药?”这里要解释一个关键点:新冠病毒对身体的损害程度,与病毒在体内存留时间直接相关。病毒存留越久,对各器官的损伤就越重,后续出现长新冠的风险也越高。
那么面对如此折磨人的长新冠,我们究竟该如何避免?想要知道方法,就得先弄清楚新冠发生的原因。
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会不断复制并攻击免疫系统、呼吸道黏膜、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组织。若病毒在体内停留时间越长,对身体的损伤就越严重,后续出现长新冠的风险也就越高。也就是说,造成长新冠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新冠病毒在体内停留的时间与造成的损伤程度。
在门诊,我通常会建议符合条件的患者在感染早期(尤其是黄金72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能很大程度地从源头阻断病毒复制,快速降低体内病毒载量,减少病毒对身体各器官的持续伤害,从而大幅降低长新冠的发生概率。
以我国首款获得常规批准的口服抗新冠病毒药物先诺欣为例,它是靶向3CL蛋白酶,通过抑制这一位点的蛋白水解,使新冠病毒复制所需要的蛋白无法产生,进而抑制病毒的复制,从根源上让病毒失去感染正常细胞和扩散的能力。
![]()
早在2024年1月18日,全球顶尖医学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II/III期临床研究成果就已证实,对中国轻中度COVID-19成年患者,先诺欣可加快症状恢复,缩短病程,快速、大幅降低病毒载量超96%,且安全耐受性良好。
![]()
总之,“长新冠”带来的长期疲劳、脑雾、咳嗽等症状,会悄悄偷走我们的精力与生活质量,甚至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调理。行医多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医生的责任不仅是治病,更要帮助患者预防远期健康风险。如果屏幕前的您或家人不小心感染,请务必重视早期干预。及时就医、科学用药,既是对当下健康负责,更是为未来的生活质量保驾护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