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联合提案,被美国带头否决,安理会表决未通过,伊朗外长当场一句话,直戳美国“脊梁骨”。
![]()
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现场
9月27日凌晨,中国和俄罗斯提出的“延长对伊朗制裁豁免”的决议草案,在联合国安理会进行表决。
不过因同意票数未达9票(美、英、法等9国投反对票),草案未获通过,针对伊朗的制裁,于美东时间9月27日上午8点生效恢复。
尽管决议未能通过,但在表决结束后,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发言时,还是特别感谢了中国与俄罗斯,为避免冲突作出的真诚努力。
与此同时,阿拉格齐还直指美国背信弃义,称对于以色列这样的一个真正的“拥核国家”,美西方却视而不见,反而对伊朗的和平核计划说三道四,“双标”嘴脸暴露无遗。
伊朗外长这番表态,可谓是直戳美国脊梁骨,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伊核问题十年拉锯中,大国立场的鲜明对比,更是多边主义与单边操作的再次碰撞。
![]()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
回溯伊核问题的历史脉络,当前的僵局并非偶然。
2015年,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伊核协议,这份协议曾被视为多边外交的重要成果——伊朗承诺限制核计划,国际社会则解除对伊制裁,双方以信任换安全的模式,为地区稳定注入了信心。
但好景不长,2018年5月,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协议(特朗普第一届任期内),重启对伊单边制裁,直接打破了协议的平衡。
美国的“毁约退群”不仅让伊朗失去了制裁解除的预期,也让欧洲国家陷入两难:
一方面想维护与伊朗的经贸合作,另一方面又难以顶住美国的压力,这种矛盾为后续的分歧埋下伏笔。
![]()
美国总统特朗普
时间来到2025年,伊核问题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6月,以色列在美国的默许甚至支持下,空袭了伊朗境内的核设施,军事手段的介入让原本就脆弱的外交氛围彻底破裂;
8月,英法德三国突然通知联合国安理会,以伊朗 “违反核协议” 为由,启动 “快速恢复制裁” 机制。
但按照伊核协议与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的明确规定,启动制裁前必须先经过 “分歧解决机制”,让各方通过谈判解决争议。
三国绕过这一关键程序的操作,从法律层面看存在明显瑕疵,本质上是对多边规则的漠视。
![]()
欧盟与伊朗外交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提出了延长制裁豁免期限的决议草案,计划给予各方6个月的谈判缓冲期,为外交解决留出空间。
反观美欧的操作,其背后是各自的利益考量。
美国坚持 “极限施压”,本质上是想通过制裁削弱伊朗的地区影响力,同时为以色列撑腰,巩固自身在中东的战略存在;
英法德三国看似站在 “维护核协议” 的立场上,实则是在美伊之间寻求平衡失败后的无奈选择 ——
既不敢彻底违背美国的意愿,又不想承担破坏协议的责任,最终只能用 “违规启动机制” 的方式搪塞。
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让伊核问题的解决失去了关键的中间力量。
![]()
美欧出现意见分歧
除了大国之间的博弈,地区势力的态度,也让中东局势更加复杂。
以色列长期将伊朗视为 “最大安全威胁”,多次公开表示 “不会容忍伊朗拥有核能力”,此前的空袭行动就是其强硬立场的直接体现;
沙特等海湾国家则担心伊朗在地区影响力的扩张,对制裁伊朗持支持态度,但又害怕局势失控引发连锁反应。
这些地区国家的利益诉求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使得伊核问题不再是单纯的核不扩散问题,而是牵扯到地缘政治、能源安全等多重议题的复杂棋局。
![]()
中东局势屡屡升级
如今,制裁虽已恢复,但伊核问题的解决仍未走到绝境。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国际社会更需要像中俄这样坚持 “历史正确” 的力量,推动各方回到谈判桌前。
毕竟,无论是核不扩散体系的维护,还是中东地区的稳定,抑或是全球能源市场的平稳,都离不开多边合作与外交智慧。
安理会的这次表决,看似是一次决议的未通过,实则是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一次较量。
伊朗外长的感谢,不仅是对中俄立场的认可,更是对国际社会坚守规则、维护正义的呼吁。
![]()
中俄伊强调相互尊重的外交对话是唯一可行选项
未来,伊核问题的走向仍充满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一点的是,只有尊重多边规则、坚持外交谈判,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