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平塘县牙舟镇的牙舟陶艺人们举行祭窑仪式,祈求窑神保佑烧制顺利、作品精美。这场延续数百年的祭窑仪式,不仅是牙舟陶烧制前的庄严传统,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活化非遗传承的现代实践。
仪式现场,牙舟陶艺人们严格遵循传统礼制,敬奉舜帝、伯灵翁、金火圣母三位窑神,并庄严宣读了《公祭窑神文》。这场庄重的仪式,不仅让古老的传说代代相传,也使承载百年窑火的文化意蕴得以延续。
![]()
仪式现场
“我们通过祭窑神、宣读祭文等仪式,实际上是在重温祖先的智慧,强化文化认同。像我们年轻人耳濡目染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其中蕴含的匠心精神,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比任何书本教育都更加深刻。”牙舟陶艺人张胜猛说。
牙舟陶烧制技艺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2008年,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自古相传的祭窑仪式,既是匠人们秋季农忙后的重要活动,也是他们表达对美好生活期盼的独特方式。
![]()
仪式现场
“我们祭窑神,就是希望窑神能保佑我们,让我们的每一窑都烧得很漂亮,让产品受到更多人的喜欢,能够很好地外销,也是通过这种活动,宣传我们牙舟陶,让我们牙舟陶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大,希望我们的这种文化能够得到代代相传。”牙舟陶艺人廖时敏充满期盼。
传承六百年的平塘牙舟陶窑火,淬炼出的不仅是牙舟陶温润如玉的质地,更是这片土地上坚守匠心的文化密码。匠人以匠心与传承,让这项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
窑火生生不息
平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永胜介绍:“我们传承牙舟陶这项国家级非遗,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活态’的传承和发展生态。要传其‘魂’、承其‘技’、拓其‘路’——守护精神内核,确保核心技艺不走样,同时推动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通过品牌打造与文旅融合,让手艺产生经济价值,形成‘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强保护’的良性循环,使牙舟陶的窑火生生不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