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7月,戴素珍的左下腹开始隐隐坠痛。起初以为是贪凉吃了冰西瓜,喝了几天藿香正气水没缓解,反而疼得夜里翻来覆去。家人赶紧带她去武汉同济医院,做了心电图、腹部B超甚至胃镜,结果都显示“无明显异常”。“疼成这样,怎么会没病?”医生犹豫着建议开腹探查。 7月26日,手术台上的病理报告像块重石落地:左半结肠腺癌,伴淋巴结转移,晚期。
![]()
接下来的化疗成了噩梦。四次化疗后,戴素珍开始频繁吐血,原本120斤的体重掉到90斤,连坐起来都要扶着床头。同济的主治医生摇头:“病灶进展快,预后不好。”女儿躲在楼梯间哭红了眼,女婿攥着病历本翻遍病友群,直到一位食管癌康复者提起:“我认识个袁希福院长,中药调得不错。”
2011年9月30日,女婿带着戴素珍坐了两个小时大巴,赶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初诊时的戴素珍,脸色苍白如纸,说话都带着颤音,手一直捂着肚子喊疼。袁希福院长没多讲大道理,只沉下心搭脉、看舌苔,开出一副调和脾胃、止血扶正的方子:“先把吐血止住,再慢慢补元气。”
![]()
中药的效果来得比想象中实在。11月11日第一次回访,女婿在电话里声音都亮了:“我妈现在能坐起来吃一碗粥,三天没吐血了!晚上能睡四个小时!”之前在同济花了几万块压不住的吐血,居然被几副中药慢慢止住了。
2012年3月复查时,CT显示结肠病灶缩小,转移淋巴结减少。戴素珍自己也觉得身子骨“活过来了”——能帮女儿接送刚上幼儿园的外孙,能在小区花园里种几株月季,甚至能跟着老伴去江边钓半小时鱼。
![]()
此后12年,戴素珍成了希福中医的“老病号”。每月月初,她会雷打不动熬好中药,装在保温桶里带去给老姐妹尝:“不是药苦,是我信这个方子。”药味融入日常,就像她习惯了每天早上六点起来熬粥,习惯了下楼和老人们聊家常,习惯了外孙扑进怀里喊“外婆”。
2024年5月,戴素珍受邀参加“希福中医第六届百位抗癌明星武汉站”活动。台上,她举着最新的复查报告说:“上周刚在同济做的增强CT,医生说‘一切正常’。”台下的女儿红着眼眶补充:“每次复查,同济的主任都问‘中药还吃着吧?’说我们选对了路。”女婿笑着补充:“当初谁信中药能治晚期癌?现在倒成了我们家最庆幸的决定。”
活动结束后,戴素珍又坐大巴回了鄂州。推开门,外孙正趴在沙发上写作业,老伴在厨房炖排骨。她放下药包,换上围裙去帮忙:“今天熬藕汤,放两颗蜜枣,你爱喝。”
傍晚,母女俩在江滩散步。戴素珍指着远处的夕阳说:“你看,这日子不就这么过吗?”风里飘着桂花香,她的身影和旁边跳广场舞的老人们融在一起,没人能看出,这是一位和癌症抗争了14年的“幸存者”。
![]()
14年的中药汤,熬的不是什么“奇迹”,是一个老人对“好好活着”的执念,是一家人“不放弃”的坚持。而最珍贵的,是现在的戴素珍,终于能像所有普通老人那样——早上买菜,中午做饭,下午带娃,晚上和老伴散步。
“我没觉得自己有多勇敢。”她摸着手里的复查报告,笑得淡然,“就是听医生的话,按时吃药,好好吃饭,把每天的日子过踏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