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卖不动了,公务员工资从哪来?”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误解了公务员薪酬的资金来源与地方财政的多元构成。事实上,公务员工资福利始终由地方财政全额保障并纳入预算管理,而土地出让收入仅是地方财政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土地财政依赖度下降的背景下,多重财政机制正共同构筑起薪酬保障的稳定根基。
![]()
土地财政的角色从来不是公务员薪酬的直接支柱。从财政体系看,公务员薪酬主要列支于一般公共预算的“工资福利支出”科目,而土地出让收入则归入政府性基金预算,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征地补偿等特定用途。数据显示,2011至2023年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事权支出的平均支撑力为21.57%,且这部分支出重点指向基础设施建设而非人员薪酬。即便在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的时期,其也仅是通过间接拉动经济增长扩充财源,而非直接用于工资发放。当前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导致的是政府性基金预算收紧,而非一般公共预算的根本性动摇。
在土地财政转型过程中,现有财政体系已形成多层次的薪酬保障防线。首要支柱是一般公共预算的常态化收入,这部分收入由税收和非税收入构成,是公务员薪酬的直接来源。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1.97万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7.5万亿元,尽管部分税种受价格因素影响有所下降,但非税收入通过国有资源资产盘活实现25.4%的增长,形成了“税收为主、非税补充”的稳定结构。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为代表的主体税种,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产收益等非税收入,共同构成了薪酬保障的基本盘。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则成为平衡区域差异的关键支撑。当部分地方因土地收入下滑导致财政紧张时,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会发挥“托底”作用。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达10.04万亿元,2025年这一规模进一步增至10.34万亿元,同口径增长8.4%。这些资金通过均衡性转移支付等形式流向财力薄弱地区,直接补充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实力,确保公务员薪酬等刚性支出不受土地市场波动影响。正如实践中,地方财政困难时,公务员工资福利会由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保障,这种纵向财力调剂机制有效化解了局部财政风险。
长远来看,土地财政的深度转型正在培育更可持续的财源体系。政策层面正通过多重改革拓展地方财力:在税制改革上,探索将消费税划为地方税、完善增值税分享规则,增强地方自主财源;在资产运营上,“股权财政”模式兴起,通过优质公共资产上市、战略投资新兴产业等方式获取股权收益,形成可持续的财政活水;在土地制度上,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等改革,挖掘土地要素的多元价值。这些举措正在构建“土地+税收+资产+转移支付”的多元财政结构,为公务员薪酬保障提供长期支撑。
此外,财政管理的精细化也在为薪酬保障“节流增效”。中央明确要求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将资金更多投向刚性需求领域。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绩效评价,地方财政得以在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包括公务员薪酬在内的民生与运转支出。这种“有保有压”的管理策略,进一步夯实了薪酬保障的财政基础。
土地市场的调整虽给地方财政带来挑战,但公务员薪酬保障有着成熟的制度设计与多元的财力支撑。从一般公共预算的常态化收入到中央转移支付的纵向调剂,从税制改革的长远布局到财政管理的精准施策,多重机制正在形成合力。随着土地财政向多元可持续财政模式的转型,公务员薪酬的财政保障体系也将更加稳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