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知县的日常账本,人情债堆成金条,40箱赃物如何过海关?
光绪年间广东的一位县太爷叫杜凤治,写了本超详细的日记。从1866年到1880年当知县十四年,记录他每天干啥:断案、收礼、应付上级、催税。日记有三百多万字,现在成了研究清朝官场的重要资料。
![]()
判案这事不复杂,但得看人下菜碟。比如有人家的牛祸害了地主家秧苗,按规矩得赔钱,但地主有后台,农民也背靠知府亲戚。最后杜凤治让农民磕头赔粮,
![]()
这事就算完。要是穷人没背景,就按律处罚。还有偷鸡贼被捕,本来该打板子流放,但对方是秀才佃户,就改成三个月苦役。
![]()
每年上级下来检查,县衙就得大搞排场。光绪年间某次巡抚视察,光宴席就花28两银子,够农户吃一年。杜凤治还得给随从发红包,师爷四两,轿夫铜钱。有次知府要修衙门,让他掏100两,自己俸禄才45两,只能硬着头皮凑。他在日记里写:“不捐就是找罪受。”
![]()
收礼更是门学问。腊鸭酒水照收,但有人送现银求免查账,他退回银子,回个扇子。中秋乡绅送五十两银子加月饼,银子退了,月饼分给衙役。其实他日子过得挺滋润,离任时雇三艘船,
![]()
装四十口箱子回杭州老家。当地志书记载,他家突然多出百亩田、三进院子,还雇了七八个仆人。按说当个小县令哪来这么多钱?日记里写的垫钱不过两百多两,实际财产远超收入。
![]()
最头疼的是催税。那会赋税年年不够,杜凤治对付有钱人就软磨硬泡,对穷人睁只眼闭只眼。有个秀才带头抗税,他请人家喝酒吃饭,最后让对方“自愿”交了。向上司汇报时谎报成绩,明明只收到七成,却说九成。
![]()
县太爷大部分时间干杂活:邻里纠纷、祠堂吵架、婆媳吵架都得管。有次婆媳闹了三天,他就让儿多给娘两斤肉了事。知府女儿结婚要送礼,学官过寿还得去捧场,一年到头正经公事不到百天。
![]()
杜凤治离任时,日记里写了办过三百多案件,垫过两百多两银子,收过二百多次礼。可他老家突然冒出的大宅田产,账上完全对不上号。这种既不太贪又不清廉的中间状态,在当时官场挺普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