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敢相信吗?曾经被捧为“拯救阿根廷经济的希望之星”的米莱,如今却深陷执政危机,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位以激进“电锯式改革”闻名的总统,正面临上任以来最严峻的政治挑战,甚至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特朗普都不得不亲自出手相助。这场现实版的政治剧变,比任何虚构剧情都要跌宕起伏。
2. 上一轮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地方选举结果一公布,米莱领导的自由党仅获得34%的选票,而反对派阵营则强势拿下47%,差距高达13个百分点。别小看这是一次省级投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聚集了全国约四成的选民,历来被视为国家政治风向的重要标尺。这次失利,几乎等于提前敲响了10月中期选举失败的警钟,也让两年后的总统连任之路蒙上了浓重阴影。
3. 曾经网络舆论将米莱神化为能够扭转乾坤的救世主,宣称他能带领阿根廷走出长达数十年的经济泥沼。可问题是,民众为何最终选择用选票背弃他?答案其实非常直白:这就像一个濒临饿死的人,为了果腹竟挥起电锯砍下自己的手臂来煮食。短期看似缓解饥饿,实则严重损害身体机能。米莱的经济策略,正是这样一场饮鸩止渴式的自我摧毁。
4. 回顾米莱刚上台时的国情,阿根廷可谓千疮百孔。根据阿根廷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三个季度呈现负增长,财政赤字占GDP比重高达6.8%,货币体系更是摇摇欲坠。短短一个月内,比索对美元汇率暴跌23%,金融市场剧烈震荡,整个社会弥漫着绝望与无助的情绪。
![]()
5. 正是在这种极度悲观的社会氛围中,大量民众抱着“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心态,把选票投给了这位非传统出身、言辞极端的政治新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反正试一试吧,万一这个‘疯子’真能打破僵局呢?”于是,米莱靠着一股反建制的狂热支持,成功登顶权力巅峰。
6. 不得不承认,米莱的施政手段确实雷霆万钧。他甫一就职便开启全面紧缩模式,大刀阔斧削减公共支出:取消居民用电、燃气、燃油、交通及食品补贴;压缩企业福利政策;同时大规模裁撤政府机构和公务员编制。这一系列操作的确迅速见效——国家财政首次实现盈余,国际投资者一度为之侧目。
![]()
7. 然而,这份账面上的“亮眼成绩”,背后却是亿万普通家庭真实生活的急剧恶化。过去有补贴支撑时,水电燃气等基础开销在家庭预算中占比尚属可控;如今补贴全数取消,这部分费用直接翻倍甚至三倍上涨,许多低收入家庭被迫减少照明时间、限制做饭频率,生活质量断崖式下滑。
8. 米莱本人却频繁出现在媒体镜头前高呼:“这些痛苦只是转型必经的过程,忍一忍就会过去。”但对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民众而言,每一天都是煎熬。原本寄予厚望的改革愿景,逐渐被现实中的面包涨价、物价飞升所击碎。讽刺的是,尽管他在国际场合不断宣称“阿根廷正在复苏”,国内通胀率却持续飙升,基本生活物资价格每周刷新纪录。
![]()
9. 再看企业层面,则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大型跨国公司和农业巨头拍手称快,中小型企业却苦不堪言。本质上,这场改革并非普惠型调整,而是彻底倾斜于资本强者,进一步挤压弱势经济主体的生存空间。要知道,阿根廷制造业本就薄弱,贡献的GDP不足15%,国民经济主要依赖农产品和矿产资源出口,后者占总出口额高达68%。
10. 面对这一结构特征,米莱果断推行一项重大政策:全面废除几乎所有农产品的出口关税。此前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需缴纳15%至25%的税负,如今一律归零。此举极大刺激了对外销售,尤其利好面向中国市场的大型农企,使其利润暴涨,资产迅速膨胀。
![]()
11. 这些龙头企业不仅享受零关税红利,还获得了更多税收减免与产业扶持政策,财富积累速度堪比火箭升空。反观中小企业,处境极为艰难:原有补贴被砍,进口原材料因比索贬值导致成本飙升,生产出的商品又因民众购买力锐减而滞销积压。不少工厂被迫停工,成批企业宣告破产,失业潮悄然蔓延。
12. 当前的阿根廷社会,形成了鲜明对立格局:中低收入群体痛恨米莱,中小企业主唾弃米莱,而在国会内部,他更是孤立无援。加之其性格张扬暴烈,常在电视直播中使用侮辱性语言攻击政敌乃至中立人士,导致人际关系全面破裂。多位反对党议员公开表示:“他是一个没有盟友的独行者,正在被整个国家抛弃。”
![]()
13. 若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即将到来的10月中期选举,米莱所属政党大概率遭遇惨败。届时不仅执政合法性将进一步削弱,国家也可能陷入新一轮经济动荡与社会撕裂。在此危急时刻,全球范围内有能力伸出援手的,只剩下中美两国。而美国已率先行动。
14. 特朗普素以商人思维著称,向来精打细算、不愿吃亏,此次却罕见地主动提出援助计划,其中最为明确的一项便是提供2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
![]()
15. 换句话说,一旦阿根廷央行面临外汇枯竭、汇率崩盘的风险,可凭本国比索向美方兑换200亿美元用于市场干预。当然,这些比索作为抵押品,未来阿根廷必须偿还等值美元才能赎回。实质上,这就是一笔由美国提供的紧急贷款,目的就是为米莱政权注入流动性救命资金。
16. 特朗普如此积极介入,并非出于善意或人道关怀,背后隐藏三大战略考量。首先,米莱是他在全球范围内极为罕见的意识形态同路人。特朗普的传统盟友如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已身陷囹圄,目前唯有米莱在政策理念上与其高度契合,堪称“精神同盟”。
![]()
17. 其次是地缘政治因素。尽管特朗普奉行“新孤立主义”,逐步收缩海外军事存在,但对于南美洲这片传统“后院”,始终不愿放手。此前美国多次插手委内瑞拉事务,正是担忧拉美地区出现“向左转”的连锁反应。如今米莱岌岌可危,若阿根廷步巴西后尘选出亲中俄的左翼领导人,例如卢拉式人物再度掌权,华盛顿必将陷入被动。
18. 第三则是维护美国企业的核心利益。众多美资跨国集团在阿根廷拥有庞大投资,尤其是在锂矿、油气等关键资源领域。米莱现行的自由化政策极大便利了外资运营,降低监管门槛与税收负担,因此美方资本界普遍强烈反对其倒台。
![]()
19. 耐人寻味的是,米莱在接受美国援助的同时,却做出了一项令美方农业界震怒的举动——大幅增加对中国的大豆出口。美联社曾在联合国会议期间捕捉到一张照片:美国财长耶伦低头查看手机,屏幕上赫然是农业部长发来的信息,内容大致为:“我们正在救助阿根廷,但他们取消出口税,低价倾销大豆,抢走了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20. 实际情况是,中国已连续至少一年未采购美国大豆,美国农场主早已焦躁不安。而阿根廷趁机抓住窗口期,在短短两个月(11月至12月船期)内登记出口多达40艘满载大豆的货轮,绝大多数目的地为中国港口,直接冲击了美国农户的外销渠道。
![]()
21. 要知道,美国中西部农场主正是特朗普竞选连任的关键票仓。如今生意被抢,怨气冲天,不少农民在社交媒体公开批评:“总统宁可帮外国,也不顾自家人的饭碗!”即便如此,特朗普仍坚持支援米莱,足见他对阿根廷政权更替的深层恐惧。
22. 接下来最关键的节点,将是10月14日米莱访美的行程安排。此行不仅是外交活动,更是决定其政治命运的生死博弈。特朗普希望通过经济输血稳固米莱政权,从而牢牢掌控阿根廷方向,防止其滑向左翼阵营。但从阿根廷人民角度看,这种外部干预未必带来福祉。
![]()
23. 如果这场曾被寄予厚望的结构性改革,最终演变为美国地缘操控的工具,使阿根廷沦为某种意义上的“附庸经济体”,那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讽刺。随着10月中期选举日益临近,米莱能否逆转颓势?阿根廷是否会滑入更深的经济社会危机?这些问题的答案,仍在未知之中。那么,你认为米莱还能挺过这一关吗?这个国家又将迎来怎样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