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反正今年没名额了,那我也不瞎忙活了。”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一个平时挺拼的员工,突然就“躺平”了。
起因是领导无意中说漏了嘴:“今年提拔和涨薪的名额,已经没了。”
那哥们儿听完,第二天开始,到点就走,工作汇报也懒得写了。
文章后面分析了一大堆,什么职场策略,什么弯道超车。
说实话,我看完有点想笑。
![]()
01
文章里说,这是职场思维的重大误区,是短视。
它把两种人做了个对比:
一种人,听到没机会就立刻泄气,从“拼命三郎”变成“佛系员工”,最后被边缘化。
另一种人,反而把这当成机会,别人都躺平的时候他加倍努力,最后跳级晋升。
这个对比,太漂亮了,漂亮得像个广告。
我承认,现实里确实有后者这样的人。
但说实话,我有点羡慕,甚至有点嫉妒。
因为这意味着他要么家底厚,不在乎这点工资;要么就是天赋异禀,努力一定有回报。
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这太难了。
02
文章劝人要“逆向投资”,把职场当马拉松。
道理都对,但它回避了一个没人直说的潜规则:
你的努力,并不一定能被“看见”和“承认”。
就像往一个没水的井里挑水,你挑得再多,井还是干的。
领导一句“名额没了”,等于告诉你这口井今年不会有水。
这时候,那个所谓的“长期价值账户”,对很多人来说,就变成了一个情感消耗账户。
但转念一想,彻底躺平也未必对。
因为你不知道井什么时候会来水,或者旁边会不会有人挖一口新井。
人性的矛盾就在这儿:既怕努力白费,又怕机会来了自己没准备好。
03
文章给了员工和管理者一堆建议,都挺标准的。
但如果是我,我会把这事儿想得更简单一点。
首先,别跟自己较劲,也别跟公司较劲。
想“躺”一两个月,那就“躺”一下,情绪需要个出口,这不丢人。
但别把“躺平”当成一种报复,因为最后惩罚的还是你自己。
你可以把这段时间,看成是“带薪蓄力”。
工作上,完成分内事,别出岔子就行。
省下来的精力,可以去琢磨点副业,去学个新技能,或者干脆多陪陪家人。
不是要你彻底放弃,而是别被困死在“晋升”这一条路上。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是别人给的。
写在最后
关起门跟你说句大实话。
职场上大部分的“逆袭”,靠的都不是蛮力,而是运气和时机。
而你能做的,只是在运气来之前,别把自己耗死。
所以,到底是该躺平还是该内卷?
可能都对,也可能都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