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科技发展得再厉害,第一要素永远是填饱肚子。
有人说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口感不好,但真正的意义并不是“吃得香”,而是为了在关键时刻,保证最基础的生存!
近年来又有一种“海水稻”,被国家大力推广,因颜色发红受到关注。
![]()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海水稻,顾名思义,就是能在盐碱地里生长的水稻。
米粒偏红,口感确实比不上我们常吃的东北大米或泰国香米,煮出来有点硬还带着点咸味。
但在国家的推广下,2022年的种植面积,就已经超过了一百万亩。
这背后的考量,远比口感重要得多,我们对于“吃”,永远会放在第一位。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米
我们祖先种水稻的历史比想象中还要久远,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里,就发现了距今1.2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
浙江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成堆的炭化稻米,已经成为博物馆的“重宝”。
再到5000多年前,良渚古城先民们种植的水稻,已经非常成熟了。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稻谷,甚至还然金黄饱满,仿佛刚刚离开稻田。就这独一份的考古证据,让我们理解了什么叫传承!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稻谷
古人看米,比天还大!一个古人要是说米不好吃,估计会被当成疯子。
在粮食紧缺的年代,别说白米饭,就是掺了沙石的稀粥都是救命粮。
汉代桓宽在《盐铁论》里写过这么一段话,大意是老百姓饿极了,树皮都啃光,要是能有碗稀粥喝,那就是天大的福气。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记载得更具体,说灾荒年间,百姓“拾草实,啖糠秕”,意思是捡野果子吃,啃米糠度日。
对,连大米外层那个“糠”都是好东西。
![]()
粒粒皆辛苦
清代《钦定授时通考》里记载,康熙皇帝亲自培育出“御稻米”,还特意让人在京城周边试种推广。
这不是皇帝闲得无聊,而是他明白粮食稳,江山才稳。
《唐律疏议》里更有明确规定,偷盗粮食要受重罚。为啥?因为在那时候,偷一个人的口粮,可能就是要一个人的命。
中国人骨子里,粮食从来不只是填饱肚子的东西,它关系到身家性命、江山社稷,是几千年文明史最核心的“根”!
![]()
理解了这种精神,你再看今天国家花这么大力气种海水稻,就很好懂了。
第一个意义在于,中国有接近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3亿亩具有改造潜力。这些地原本种不了庄稼,荒着也是荒着。
海水稻的出现,相当于凭空多出来一大片耕地,多好!
比如山东东营的盐碱滩上,当地农民前些年还觉得这地废了,现在种了海水稻,平均一亩地能收400公斤稻谷,最高甚至达到800公斤。
虽然这米吃起来不如普通大米,但它能变成饲料,能加工成工业原料,最重要的是,它让这片原本毫无用处的土地产出了粮食。
![]()
第二个意义是改善生态环境。盐碱地荒着的时候,风一吹就起沙尘,周边土壤也跟着盐碱化。
种了海水稻后,这些作物就能天然的给土壤改良,减少风沙,还能慢慢降低土壤的含盐量。
新疆喀什的盐碱湖周边,科学家们试种海水稻三年后,原本白花花的盐碱地开始变深,周边居然能种一些耐盐的蔬菜了。
这种生态价值,远比多收几斤粮食来得重要。
![]()
它还能应对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是个全球性问题,沿海耕地盐碱化越来越严重。
海水稻就像是个战略储备,万一将来气候变化导致部分耕地盐渍化,我们至少有个备选方案。
你可能要问,既然海水稻这么重要,为什么我们不改良它的口感呢?其实科研人员一直在做这个事。
在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科学家们每年要培育上千个海水稻新品种,就是为了找到既耐盐又好吃的品系。
![]()
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些改良过的海水稻米,虽然还比不上顶级大米,但已经可以正常食用了。
在浙江的一些超市里,已经能偶尔看到,不过因为成本问题,价格比普通大米要贵一些。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价值,就是海水稻给农民带来的额外收入。虽然产量不高,但政府有补贴,企业还包收购,算下来比荒着强多了。
从古人对一粒米的珍视,到今天我们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其实思路是一脉相承的:把能利用的资源都利用起来,为的都是同一个目标,让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
![]()
海水稻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普通的东西,可能藏着巨大的战略价值。
就像古人不会嫌弃掺着沙石的粥一样,今天我们也不应该只看口感,来评判海水稻的价值。
在关键时刻,能填饱肚子的就是好粮食。这种深谋远虑,正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