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渤海之滨的海兴县,89岁的离休老干部王福芹谈起抗战经历如数家珍,言谈话语中始终充满着对党的浓浓深情。在党的培养下,他从一个穷苦娃成长为党的干部,先后担任过区委书记、公社书记、副县长、县政协主席等职务,他说:“我是在党的怀抱中成长起来的,是党的孩子。”
![]()
1963年11月,王福芹(左三)与妻子、二子治国(左一)、三子树国在一起
老人住的是三间平房,院子里干净整洁,一棵粗壮的柿子树和几盆繁茂的花草盆栽,给这个不大的小院增添了生机。走进堂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挂像,令人肃然起敬。卧室里,书桌和床头摆放着书和报纸,可见主人依然保持着阅读习惯。聊起过往的经历,老人从抗战起了话题,向我们娓娓道来。
峥嵘岁月 智勇斗敌
1927年,王福芹出生于献县尚村,对于母亲,老人的脑海中没有印象,只知道母亲去世时自己3岁,弟弟1岁。父亲独自一人拉扯两个嗷嗽待哺的孩子,靠给地主家做长工、干苦力挣口饭吃,一到冬天就无处谋生,父亲只好带着两个孩子乞讨度日。
“七七事变”后,眼见日寇侵我家园荼毒百姓,他恨得咬牙切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中产生了一个坚定的信念:要赶走日寇,让父老乡亲们有活路。献县负责组织反日活动的同志们见他机智聪明, 胆大心细,小小年纪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非常喜欢,经常带着他参加反日寇行动。就这样耳濡目染,王福芹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进步思想,了解了党的宗旨。他渴求进步,抓住与共产党员们接触的时机,如饥似渴地学习锻炼,迅速成长。1940年8月,13岁的王福芹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献县抗日政府公安局的一名小交通员,跟随党组织在献县、泊头、南皮一带开展了顽强的对敌斗争。
1942年初秋,上级部署要除掉一个无恶不作的陈姓汉奸头子,王福芹接到任务后,迅速把这个汉奸的行动轨迹摸清。组织上安排一个村的村长以邀陈议事、饮酒为名,派王福芹到汉奸队送了信。陈的警惕性很高,带着三个跟班,比约定时间早两个小时突然而至。但抓捕工作已早早准备妥当,王福芹在村口的大树上远远看到汉奸们来了,迅速把消息汇报给领导,然后又返回村口佯装出村办事偶遇陈等四人,顺势将陈迎进村里。来到院子前,王福芹故作随意地掏出一包烟分给陈的三个跟班。这时,陈已经迈进了院子的大门,三个跟班因点烟放慢了脚步,身在门外。 他见势一个箭步冲到门前,迅速将两扇大门合死,拼命拽住,此时院里院外的抓捕组一起行动,将陈顺利拿下,为当地百姓铲除了一大祸害。
抗日战争中,王福芹先后参与了反"扫荡"、破坏敌人交通设施、袭扰鬼子据点、除日伪军、策反汉奸队等一系列行动,锻炼了胆识,增长了本领,丰富了革命斗争经验。在党的培养下,他从一名抗日小战士,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至建国前,先后任派出所长、区委书记,成为党信任的革命干部。
发展生产 敢于担当
全国解放初期,王福芹在献县人武部副部长职位上展示了出众的工作能力。解放后被组织派往省委党校学习,学习期满,沧州行署的主要领导执意要将王福芹留在地委,但他表示更愿意到基层一线为人民服务,和老百姓一起打拼更能发挥自己的工作优势,地委领导见拗不过他,便派他到盐山县任县委委员、 组织部副部长。一段时间后,王福芹要求进一步“下放”,担任了盐山县赵毛陶公社书记。
只有发展生产,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面对赵毛陶公社一穷二白的状况,他决定先建一个机窑厂,从基础建设干起。对于这个提议,赵毛陶各村都积极拥护。建设紧锣密鼓地进行,可是天不遂人愿,眼看窑厂马上就要投产,“大跃进“开始了,烟囱被推倒, 建设中途夭折。“大跃进”过后,他又顶着各种压力奔走操持,开始了重新建设,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使赵毛陶公社有了自己的机窑厂,基本上满足了本公社的基础建设需求。离休多年后,一名不相识的老乡在大街上向他问好,老乡说当年他带领大家搞建设,给大家谋福利,大家都很感激,也敬重他的胆识和情怀。谈到此事,王福芹挺知足:“退下来了人家还能记得咱,说明咱当初做的事是对的。”
1965年海兴建县,王福芹调任海兴县辛集公社书记。上任之初,他就坚持从实际出发,确定了两条工作思路:建企业,搞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引水引电,进行农田改造,提高粮食产量。组织辛集、甘草、西马等7个村共同建起辛集机窑厂,吸收各村村民来窑厂务工,解决了一部分劳动力闲置问题,增加了集体和群众收人。号召各村成立建筑队,让一部分农村劳力从庄稼汉转型为技术工。 这些举措对辛集镇乃至海兴县的基础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50年过去了,始建于1965年的辛集窑厂至今仍在经营运转,为当地的建设贡献了力量。辛集一带土质为黏土,适宜水浇,一到灌溉的季节,人工浇地成为一件大事,扁担挑、竹篓打、小车推,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王福芹思忖有了电就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积极与县委协调,要为辛集通电。考虑到各村将来还要发展手工业、加工业,都离不开电,不仅要将电通到水泵房,更要通到村里。他多次跑县委谈设想,一同研究设计施工线路,成功实现了“一通双进”,将电线架进了辛集各村和田间地头,为发展当地农业和加工业提供了动力保障。水电齐备的辛集公社粮食产量获得了大幅度提升,群众不再为吃饭问题发愁,当年全公社完成上缴公粮48万斤,占全县上缴公粮总数的43.6%,一跃成为当时沧州地区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地委多次组织各县市来辛集参观学习。今天,辛集镇良好的农业生产设施,与王福芹当年打下的好底子是分不开的。
为公无私 丹心为民
离开赵毛陶公社多年后,在明泊洼农场当过会计的一位老乡来找他请求帮忙。原来,当年在赵毛陶建机窑时,王福芹从农场买了两斤鸡蛋给出工的乡亲们改善伙食,但是这名农场会计没有将卖鸡蛋的钱入账,被人揭发,来请王福芹帮忙解释。考虑到如果自己坚持说付了钱,这名老乡就会涉嫌贪污,于是干脆就说自己当时没付钱,就又给了一次钱,把那位老乡的事“扛“了下来。时任沧州地委书记的郭枢俭了解到他的事,专门寄来一本自己写的书与他共勉。有着相似的经历,结缘于一颗对党的赤诚之心,两人成为素未谋面的神交挚友。
从县政协主席的职务上离休后,他对献县老家的人给予了很多帮助,缓和了早些年造成的误解。原来,在辛集建机窑时,在村上务农一天的工值只有8毛钱, 而在机窑厂一天的工值最高可达1块2毛钱。老家的侄子们希望通过他的关系来机窑厂干点活儿,贴补家用,可他明白机窑厂是几个村联办,在这里干活儿的都是这几个村的乡亲,侄子们来了就要顶替掉一些乡亲,他一口回绝了。驳了亲戚们的面子,侄子们与他断绝了来往。后来。老人每年都从自己的生活费中省出一部分资助侄子们过日子, 渐渐地孩子们理解了老人的公心、苦心,消除了多年的隔阂。
直到现在,王福芹还关心着县里的发展,每年县领导来慰问,他都为海兴的发展建言献策,很多建议被采纳。而对于组织上送来的慰问金、慰问品,他一概不留,都交到了县委老干部局。他说:“送给那些比我困难的同志吧!这些钱和东西就算我这个老共产党员的一份心意!”
来源:2015年5月《共产党员》杂志(原标题为《抗日烽火铸丹心 对党忠诚志不渝——记抗战老革命、海兴县离休干部王福芹》)、干部晚读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