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猫三刀
真是活久见!
南京地铁上这两天发生的事儿,比段子还离谱。
两个乘客正常聊天提到鸡鸣寺,旁边一位女士耳朵一抖,自动过滤了“寺”字,当场认定对方在辱骂自己。
更绝的是,她没上前理论,没要求对质,反手就是一个报警!这操作直接把“社交恐惧症”升级成了“社交核武器”。
这事儿离谱在哪?
听力还能选择性失聪? “鸡鸣寺”三个字,硬是只听第一个字,这听力考试怕是得负分。南京人都知道,鸡鸣寺是著名的千年古刹,春天看樱花的地方,怎么到这儿就变味了?
沟通基本靠猜,解决基本靠警? 现在人与人之间沟通成本已经高到这种地步了吗?连一句“你们在说什么”都懒得问,直接召唤蜀黍。警察叔叔大概也没想到,自己除了抓坏人、调解纠纷,还得兼职当“听力辨析员”。
内心戏多到能拍80集电视剧。人家闲聊,她瞬间在脑内自导自演了一出《关于我在地铁上被陌生人莫名辱骂的那件事》。这想象力,不去写剧本真是屈才了。
看完视频,我第一反应不是好笑,是发冷。
原来在有些人心里,地名不是地名,是骂她;历史不是历史,是影射她;全世界都在围着她转,连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也得给她让路。
这不是第一次了。去年杭州图书馆,男生挠个胳膊,女生说他“意淫”;前年北京地铁,小伙戴绿口罩,被女孩拍下网暴“绿我”。
套路千篇一律:我先代入,你再定罪;我玻璃心,你社死。
网友们都笑不活了:
“建议南京文旅出来走两步,这波宣传有点费警察。”
“鸡鸣寺:我招谁惹谁了?七百年的清白毁于一旦!”
“以后在南京聊天得带个翻译,防止本土文化被误解。”
鸡鸣寺招谁惹谁了?鸡鸣山,是梁武帝亲封;鸡鸣寺,是金陵梵刹之祖。
千年古刹,如今成了“敏感词”。不是鸡有问题,是人心里有鬼。
如果连“鸡鸣寺”都不能好好说了,那我们下次聊“乌龙潭”、“泥马巷”可怎么办?
更可怕的是,她真报警。公器私用,把“维权”当“唯我”,把“报警”当“道歉快捷键”。
如果今天聊鸡鸣寺要下车,明天聊“鸭血粉丝”是不是得给全南京人发律师函?
当报警按钮成了情绪垃圾桶,真正的受害者报警时,还按得响吗?
说正经的:这件事看似是个笑话,背后折射的却是现代人紧绷的神经和脆弱的社交信任。
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带着“敌意”去揣测陌生人,越来越擅长把无心之言解读成恶意攻击。在动辄“举报”、“报警”之前,我们是不是先该找回最基本的——开口沟通的勇气?
别再说“小仙女”是调侃,当“自我中心”长出牙齿,它就是猛兽。
社会不是妈妈,地铁不是子宫;没有人有义务为你的玻璃心贴防爆膜。
粉衣女子最后溜了,但留给我们的作业还在:到底还要多少荒唐个案,才能给“过度维权”画上句号?
下一次,当你在公共场所听到“鸡鸣寺”,请正常说、大胆说、继续说。
地名是大家的,历史是民族的,只有玻璃心,才该自己拎回家。
毕竟,鸡鸣寺不会变成鸡,但玻璃心若不治,真的会碎成刀。
心里有佛,听什么都是禅;心里有那啥,听什么都是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