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但是不表示就没有了!在今年十一期间,我老家这边就遇到了这种事情!
现在农村的老龄化很严重,村子周边就常有人家办丧事!而在十一期间,也是办酒席的高峰期,很多的年轻人就会挑选这些其中来结婚!
![]()
其中隔壁村的一个小伙子在前些天就结婚了,去接新娘回来的路上,遇到另外一个村子里的老人出殡!送殡的队伍就和接亲的车队,在一个十字路口正好遇到了!
这种情况,大家也能想象得出,一队吹锣打鼓的迎亲队伍,与一队披麻戴孝的送葬队伍不期而遇,空气瞬间会变得凝重——谁该先让行呢,这估计就是很犯愁的问题了!
实际上老祖宗早就定下“红让桥,白让路”的规矩,这又是什么意思呢?一起来看看吧!
要懂这规矩,得先明白何为“红白喜事”。红喜事好理解,是婚嫁、添丁、做寿这类添喜的事,红绸、唢呐、鞭炮都是标配,图的是热闹喜庆,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圆满。
![]()
而白喜事专指丧葬,有些年青人不理解了,家里老人过世了为何也叫“喜事”呢?
这是因为老祖宗认为,寿终正寝是“喜丧”,意味着人走完了完整的一生,从尘世解脱归于安宁,是另一种“圆满”。
就像村里老人常说:“活够岁数走的,是修来的福气,该当喜事办。”这种说法,藏着对生死的豁达,也让丧葬少了几分悲戚,多了几分对生命的尊重。
一般红喜事还好说,都是提前挑好日子,然后就开始准备了,一旦确定了其中就不宜再改了的!可是白喜事就不同了,它的日子是不确定的,因此这样就可能在路上红白喜事相遇!
![]()
遇到红白喜事在路上碰头,肯定要有一方让另外一方才好,如果各不相让,就会耽误彼此的良辰吉时!
因此,在这方面老祖宗就定下了规矩,并且还根据相遇的地方不同有不同的规矩:“红让桥,白让路”。
若是在桥上遇见,就是红让白,即红事必须让白事先过。原因是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桥是有特殊寓意,常被视作“奈何桥”的象征,是逝者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关口”。
所以红事不抢先,红事的队伍再急,也不能抢了逝者的“路”,这是对生命终点的敬畏,也是怕“喜气”冲撞了逝者的安宁。
村里老人讲过,早年有迎亲队伍在桥上不肯让送葬的,后来新人婚后总出岔子,虽说是巧合,却也让“红让桥”的规矩更深入人心。
![]()
可若是在开阔的路上相遇,规矩就反过来了,那就是“白事让红事”。路是“阳关道”,是活人生机的象征。
老祖宗觉得,逝者已然安息,不该再耽误活人的“喜气”,毕竟红事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未来,是“生”的希望。
就像邻村曾有送葬队伍主动靠边,让迎亲队伍先过,事后大家都夸这家人明事理,懂规矩也有人情味。并且办红喜事的人家也很感激,不仅鸣放了鞭炮,还给主家送来了一些烟酒!
其实吧,不管是“白让红”,还是“红让白”,这本就是民间为调和生死大事与人生喜事冲突的温柔设计,可在具体场景中,更多的是一份参考,而非必须遵守的“铁律”。
你家乡或许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地方讲究“白事为大,无论在哪都先过”,有的地方则看谁先到,谁方便谁让行。
其实说到底,规矩的核心从不是“谁该让谁”,而是“替对方着想”。红事别光顾着热闹,忘了体谅白事的悲戚;白事也别执着于“逝者为大”,忽略了红事的急切。
彼此多一份包容,少一分计较,哪怕不按老规矩来,也能让尴尬的相遇变成温暖的体谅。
老祖宗的规矩,从来不是束缚人的枷锁,而是传递人情与敬畏的载体。红白喜事相遇,让的是路,守的是心——对生命的敬畏,对他人的体谅,这才是规矩背后最该传承的东西。
在你家乡又是什么规矩呢?你认为应该谁让谁呢?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