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80岁老金(化名)因偶发的腰背部剧烈疼痛被家人紧急送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老金的腹主动脉上段有一个巨大的动脉瘤形成(约5-6厘米),血管壁宛如一个被侵蚀的薄弱堤坝,随时可能发生破裂大出血。这颗深藏在腹腔深处的“不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老人的生命。近日,仁济医院专家团队挑战心血管外科的“皇冠级”技术,成功为老金实施高精度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四开窗技术”手术,四扇“生命之窗”精准开启。 ![]()
用“皇冠级”技术为八旬老人争取一线生机
对于80岁高龄、同时伴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金来说,传统的开腹大手术创伤极大,死亡率高,几乎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而常规的标准化腔内修复术也因为动脉瘤病变位置极为特殊,紧贴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双肾动脉等重要分支血管的开口处,如果简单覆盖,将会阻断这些关键脏器的血液供应,导致肝、肠、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同样是死路一条。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进行了全科讨论,并组织了多学科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必须采用国际前沿的、技术难度极高的束径四开窗技术,才能为老金争取一线生机。
该技术被誉为心血管外科的“皇冠级”技术之一。它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管CT数据, 1:1精准对主动脉支架进行开窗改造。在手术中,医生需要在几乎“盲操作”的透视下,通过细微的导管导丝操作,将支架上的四个“窗口”毫厘不差地对准四根重要的分支动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右肾动脉),并在窗口内植入分支支架,从而在隔绝溃疡和动脉瘤的同时,完美保留所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这不仅是对主刀医生技术、经验和心理素质的极致考验,也是对整个团队配合、麻醉管理和围术期护理的综合挑战。
四扇“生命之窗”被逐一精准打开并成功衔接
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手术日如期而至。在仁济医院首席专家、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薛松和心血管外科主任黄日太的带领下,手术由主任医师王韧主刀,手术团队沉稳应战。术中,王韧使用了预先准备好的、根据患者主动脉重建影像构建的3D打印腹主动脉血管模型,术中将预先准备好的支架进行体外预开窗。后凭借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艺,王韧通过几个毫米级的穿刺点,将复杂的改装支架系统精准输送至病变部位。
在先进的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引导下,团队开始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窗口对接”。导丝如同灵巧的双手,在纤细的血管中穿梭、定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右肾动脉——四扇“生命之窗”被逐一精准打开并成功衔接,血流瞬间恢复通畅!随后,主体支架被完美释放,腹主动脉上的溃疡和瘤腔被彻底隔绝,造影显示血流畅通,无任何内漏。
手术圆满成功!整台手术出血量极少,老人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老金在心血管外科监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恢复迅速,腰背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肝肾功能均保持正常。术后第二天老人已能正常下地活动,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术后6天出院时,老金的儿子激动地握着医护人员的手说:“我们本来已经不抱希望了,是你们用高超的技术给了父亲第二次生命!”
此次高难度四开窗手术的成功实施,是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在微创治疗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在复杂腹主动脉疾病微创治疗领域的技术实力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高龄、高危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命希望。
近期,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已完成多次胸腹主动脉置换外科手术。医生们在面对复杂危重病例时,勇于担当、敢于挑战,以顶尖技术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