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江大妈又像往常一样,做了满满一锅香喷喷的韭菜炒鸡蛋。年过六旬的她一直觉得:韭菜是“血管清道夫”,吃了身体好,尤其适合中老年人排毒养生。可一天傍晚, 她的邻居老王突然中风送医,检查后医生严肃告诫江大妈:“你天天吃的韭菜,吃多了可不一定对脑血管有好处!”一句话让江大妈心头一紧。
你以为韭菜富含纤维和维生素,强健身体?实际上,与脑溢血风险较高的高血压、高血脂人群有关联性的“饮食隐患”,恰恰藏在许多日常被我们忽视的蔬菜里。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我国每年脑溢血新发病例超70万人,且发病年龄正逐年提前。
![]()
到底韭菜和脑溢血有没有关系?为何医生总是反复提醒:少吃韭菜,多吃这些?
韭菜的确营养丰富,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C、叶酸等多种健康成分,不少人认为它能“通便养血”,帮助预防慢性病。医生反复提醒中老年人要“控量”甚至适当减少韭菜摄入,其背后有科学道理:
首先,韭菜属于高嘌呤蔬菜。
高嘌呤饮食会导致体内尿酸增高,进而诱发高尿酸、高血压甚至动脉硬化,这些均是脑溢血的高危因素。据《2019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100g韭菜的嘌呤含量高达74毫克,是许多绿叶菜的2-3倍,高尿酸及高血压患者长期大量食用,极有可能加重血管压力。
![]()
烹饪方式隐含风险。很多家庭爱用大量油炒韭菜,摄入油脂超标、盐分偏高,而高盐高脂饮食被《柳叶刀》医学杂志证实与脑出血风险提升18%以上明显相关。炒韭菜若随意加腊肠、猪肉等红肉,搭配高油脂高热量,容易雪上加霜。
此外,部分人群如本身就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肠胃功能又偏弱,食用大量纤维刺激肠道,反而会诱发便秘、腹胀,加重血液循环负担。在东北某三甲医院2020年一项调查中,约14.7%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每天摄取过量油腻蔬菜,包括韭菜、蒜薹等。
![]()
医生建议,有上述健康风险的朋友,把韭菜摄入控制在每周不超过2次、每次约50克,结合均衡膳食,脑血管健康或能出现以下积极变化:
冠状动脉弹性增强。合理减少高嘌呤、高油盐食物摄入,让血管内皮损伤机会降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研究显示:中老年人持续控盐、减油饮食3个月后,动脉僵硬度平均下降11.2%-14.5%。
血压与血脂显著改善。约束高盐高油菜品,包括韭菜在内,使高血压患者平均收缩压降低5-8mmHg,三周后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下降10%以上。
中风危险因子减少。减少嘌呤摄入,对高尿酸和高血压人群而言,能有效阻断“动脉硬化→血管破裂→脑溢血”恶性循环。广东地区一份前瞻性随访发现:饮食调整后脑卒中风险一年下降约13.8%。
胃肠负担减轻。调整膳食结构,减少刺激性膳食纤维与油脂,可帮助肠胃恢复蠕动功能,恶心、便秘、腹胀难题同步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
韭菜虽好,但医生建议日常饮食应“有加更要有减”。以下几类食材,被医学界证实为“护脑、通血管”的优选:
如菠菜、芝麻菜、羽衣甘蓝。哈佛大学2017年研究表明:每天摄入80g深色叶菜,脑卒中风险可降14%。其中叶酸、维生素K和微量矿物质,有助于防止血管硬化、提升弹性。
如核桃、杏仁、腰果。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炎症反应,每周摄入100g,脑溢血复发率可下降17%(中华预防医学会临床数据)。
如豆腐、无糖豆浆。植物蛋白易消化,不仅稳血糖,还能减少胆固醇沉积。美国心脏学会2021年报告:豆制品摄入高的人群卒中发生率较低。
![]()
如鸡蛋、深海鱼。摄入丰富欧米伽-3脂肪酸,有利于改善脑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管炎症,提升动脉弹性。
每日多样、均衡搭配,比“吃一种”更重要。避免重油、高嘌呤、高盐饮食,定期体检、合理作息和适度运动,对防控脑溢血才是王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中华预防医学会.《我国脑卒中防治报告》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报告(20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