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时间,从七品翰林检讨到二品工部侍郎,这在整个大清朝,找不出第二个。
咸丰三年,紫禁城里传出一个消息。
杜翰,那个刚刚护送父亲灵柩回乡的翰林检讨,突然被擢升为工部侍郎,满朝文武都懵了。
——《壹》——
从七品起步的平凡开局
道光二十四年,殿试放榜,杜翰榜上有名,他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在清朝官制里,这个品级低得可怜,知县都是七品,翰林检讨还要在前面加个"从"字。
![]()
但杜翰的起点,其实不算低,他爹是杜受田。
帝师,那个在道光二十六年被选为皇四子奕詝老师的男人,奕詝,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杜家在山东滨州,是真正的书香门第。
从明朝到清朝,这个家族出了十二个进士。
杜翰的曾祖父杜鼒,1737年中进士,祖父杜堮,1801年中进士,官至礼部左侍郎,父亲杜受田,1823年中进士,殿试二甲第一,传胪。
四代人,六个翰林,这种家族底蕴,在清朝也不多见。
但是,有底蕴不等于有前途,翰林院检讨,主要工作是修国史,没有实权,没有油水,甚至连升迁的路径都不清晰。
很多人在这个位置上熬一辈子,最后不过是个五品京官。
杜翰当时38岁,这个年纪中进士,不算早,朝中比他年轻、比他位高的人,一抓一大把,1844年到1852年,八年时间,杜翰做了湖北学政。
这是个从五品的官职,比翰林检讨高了两级,但也仅此而已。
在湖北任上,他管着全省的教育考试,这个岗位没什么大权,也没什么大错,就是个熬资历的位置,道光三十年,咸丰登基。
![]()
杜受田成了新皇帝最倚重的大臣。
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调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朝中一切大政,都要问过杜受田,按理说,儿子应该跟着沾光。
但杜翰还在湖北当他的学政,没人动他的位置。
咸丰二年七月初九,杜受田死了,他在江淮视察灾情,途中染病,六十四岁,说没就没了,咸丰帝当场就哭了,不是那种做样子的哭。
是真哭,抚棺痛哭,像死了亲爹一样。
追赠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这两个字,在清朝是什么概念?嘉庆以来,汉族大臣被追封太师的,只有杜受田一个,"文正"这个谥号,整个咸丰朝只给了他。
——《贰》——
升迁背后的真相
灵柩运回北京,咸丰亲自到杜宅祭奠,赐陀罗经被,赏银五千两,派恭亲王送行,还给了金镐、玉锹,意思是一路上逢山开山,遇水搭桥。
![]()
这规格,已经不是臣子的待遇了。
杜翰当时在湖北,接到消息,立刻动身,从湖北到江苏,护送父亲灵柩回京,一路上,他心里在想什么,没人知道。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父亲的死,改变了他的命运。
咸丰三年十月,灵柩归里,两个月后,圣旨下来了,杜翰,擢工部左侍郎,入值军机处,办理京城巡防事宜,从五品到从二品,跳了整整三级。
如果算上1844年的从七品,那就是九年跳了五级。
这在清朝,闻所未闻,有人说,这是皇帝念旧情,杜受田培养出了咸丰,咸丰感恩,所以提拔儿子,但事情没这么简单。
1853年,太平军已经打到了江苏,北京城内人心惶惶。
咸丰需要的,不是一个吃闲饭的恩荫子弟,而是一个能办事的实干家,杜翰能办事,他在湖北当学政的时候,不是混日子,全省的秀才举人,他都见过。
什么人有才,什么人能用,他心里有数。
他敢担事,1852年父亲去世,他从湖北赶到江苏护送灵柩,这一路,不是简单的运输,灵柩从淮安清江浦到北京,再到山东滨州,上千公里。
![]()
太平军到处打仗,路上匪患不断,他把事情办妥了。
一路平安,没出任何岔子,咸丰看在眼里,工部侍郎,从二品,在清朝官制里,六部侍郎是副部长级别,工部管的是全国的工程、水利、军器制造。
这个位置,不是混资历能坐的,军机大臣,更不是。
军机处,是清朝的权力核心,皇帝的每一道圣旨,每一个决策,都要经过军机处,军机大臣虽然没有品级,但实际权力比内阁大学士还大。
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军机大臣就是事实上的宰相。
杜翰38岁中进士,47岁成为军机大臣,这个速度,在清朝找不出第二个,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运气,是咸丰需要他。
1853年,朝中局势复杂。
太平军在南方打得热火朝天,京城防务空虚,咸丰把京城巡防交给杜翰,就是看中了他的忠诚和能力,杜翰没让皇帝失望。
——《叁》——
权力顶峰前的波折
京城的防务,他抓得很紧,巡逻、布防、训练,每一项都亲自过问,咸丰越看越满意,提拔,还在继续,咸丰八年,杜翰的爷爷杜堮去世。
![]()
按清朝规矩,要守孝,他离开了军机处,回家守孝三年。
但咸丰等不及,守孝还没结束,圣旨就来了,起复,任吏部右侍郎,继续在军机处行走,这在清朝是破例的,守孝期间起复,说明皇帝对这个人有多依赖。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打到了北京城下,咸丰逃了。
带着一帮大臣,仓皇逃往热河,史书上美其名曰"北狩",说白了就是逃命,当时朝中大臣,大部分都先跑了,满城文武,有几个人愿意陪着皇帝去热河受罪?
但杜翰跟着去了,而且是"不及归第便驰骑以从"。
连家都没回,直接骑马跟上,这一跟,就是一年,在热河,咸丰重组军机处,原来六个军机大臣,裁掉两个,只留四个。
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杜翰排第三,这一年,他还任会试总裁,主持全国的会试,选拔进士,又升了一级,礼部右侍郎,从工部到吏部,再到礼部。
杜翰在六部之间转了一圈,每一个位置都是侍郎。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皇帝在培养他,让他熟悉朝廷的各个部门,为将来更高的位置做准备,按这个趋势下去,杜翰迟早要进内阁。
![]()
成为大学士,那是一品大员,清朝的最高文官,但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五日,咸丰病重,在热河行宫的烟波致爽殿,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七月十六日,召见八位大臣。
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下了遗诏:这八个人,辅佐皇太子载淳,赞襄一切政务。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
杜翰当时的职务是:军机大臣、礼部右侍郎兼吏部左侍郎,一个人兼任两个部的侍郎,这在清朝也不多见,七月十七日,咸丰死了,享年三十一岁。
留下一个六岁的儿子,两个寡妇太后,八个顾命大臣,局势,立刻就乱了。
——《肆》——
郁郁而终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想垂帘听政,八大臣不同意,尤其是肃顺和杜翰,反对得最激烈,按清朝祖制,没有太后垂帘的先例。
![]()
八大臣的想法很简单:皇帝留下遗诏,让我们辅政,凭什么听两个女人的?
但他们低估了慈禧,九月,灵柩从热河运回北京,慈禧和恭亲王,早就到了北京,他们在路上商量好了,一回京就动手,这就是辛酉政变。
御史董元醇上书,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胜保也上书,说要简亲王辅政,这都是提前安排好的,圣旨下来,解除八大臣职务,载垣、端华,赐自尽,肃顺,处斩。
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夺职,穆荫流放军台。
杜翰,革职流放新疆,但圣旨还没送到,又变了,杜翰,赦免,不用去新疆了,但也别想再做官了,闭门思过吧,为什么杜翰能逃过一死?
因为他爹是杜受田,慈禧和恭亲王商量过。
杜受田是咸丰的老师,恩情重大,如果杀了杜翰,天下人会怎么看?会觉得他们忘恩负义,会觉得他们连帝师的儿子都不放过。
这个代价,他们不想付,所以杜翰活了下来。
但他的仕途,彻底结束了,从1861年到1866年,五年时间,杜翰活得很压抑,1852年,父亲杜受田去世,1858年,爷爷杜堮去世,1865年,弟弟杜䎗去世。
![]()
十几年里,三个最亲的人都没了。
弟弟杜䎗也是个能人,道光十五年进士,本来有大好前途,但因为辛酉政变,他也被罢官了,一个人的前途,就这么被砍掉了。
杜䎗五十七岁就死了,郁郁而终。
杜翰比弟弟多活了一年,同治五年,1866年,杜翰死了,六十岁,从顾命大臣到一个被赦免的罪臣,只用了五年。
从军机大臣到闭门思过的落魄之人,也只用了五年。
这五年,他想过什么,没人知道,他后悔过吗?如果当初不反对垂帘听政,会不会有另一个结局?但历史没有如果,杜翰的一生,像一个寓言。
九年从七品升到二品,这是他的高光时刻。
五年从顾命大臣到闭门思过,这是他的落幕,一升一落,都在皇权的掌控之中,他以为自己是辅政大臣,掌握着幼帝的前途,其实他只是棋子。
一个被皇帝用完就扔的棋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