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徽商银行以 211.57 亿元营收、93.28 亿元净利润实现同比双增,资产总额突破 2.25 万亿元,却同时面临利息净收入负增长、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翻倍及资本充足率持续下滑的多重挑战,区域性银行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风险防控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
业绩“喜忧录”:211.57亿营收微增2.25%,145.3亿利息净收入首现1.06%负增长
8月28日,徽商银行披露的 2025 年中期业绩报告,呈现出一组看似矛盾的经营数据。从规模与盈利总量看,该行上半年营业收入达 211.57 亿元,同比增长 2.25%;净利润 93.28 亿元,增幅 3.81%,两项指标增速均跑赢部分区域性同业。资产扩张节奏同样稳健,截至 6 月末,资产总额较年初增长 11.82%,突破 2.25 万亿元;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达 1.10 万亿元,较上年末新增 983.67 亿元,业务规模持续扩大。
![]()
图源:徽商银行2025年中期业绩
但深入业务结构可见,作为银行业传统盈利支柱的利息净收入出现阶段性下滑。数据显示,该行上半年利息净收入 145.30 亿元,同比减少 1.06%,这是近年来该行中期业绩中首次出现该指标负增长。伴随利息收入下滑的是盈利效率指标的收窄:期内净利差降至 1.37%,较上年同期减少 20 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 1.55%,同比下降 25 个基点,传统息差业务的盈利能力面临明显考验。
![]()
图源:徽商银行2025年中期业绩
从行业背景看,利率市场化深化导致银行业整体利差空间收窄,但徽商银行利息净收入 1.06% 的负增长幅度,仍高于同期行业平均水平。分析人士指出,作为全国首家省级城商行重组试点机构,徽商银行近年来在长三角区域业务布局加快,如何在区域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中稳定息差水平,成为其接下来需要重点破解的经营课题。
风险指标“双轨制”:整体不良率0.98%可控,房地产业不良额激增190%至11.56亿
在资产质量领域,徽商银行上半年呈现 “整体稳定、局部承压” 的鲜明特点。截至 6 月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 107.65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8.89 亿元,但不良贷款率逆势下降 0.01 个百分点至 0.98%,不仅低于全国城商行平均水平,也优于部分股份制银行。风险抵御能力方面,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提升 3.47 个百分点至 289.94%,远超监管要求的 150%,整体风险缓冲空间充足。
![]()
图源:徽商银行2025年中期业绩
然而,房地产业贷款风险的集中暴露,成为该行资产质量领域的突出隐患。具体数据显示,该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金额从 2024 年末的 3.98 亿元,飙升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11.56 亿元,半年增幅高达 190%;对应不良贷款率也从 1.08% 大幅攀升至 3.12%,上升 2.04 个百分点,远超 0.98% 的整体不良率水平,行业风险传导效应显著。与此同时,逾期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 6.88 亿元至 133.46 亿元,增幅 5.43%,潜在不良生成压力有所上升,需持续关注后续化解情况。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房地产行业仍处于调整期,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的压力尚未完全释放,这对区域性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形成直接考验。徽商银行作为扎根安徽、辐射长三角的城商行,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链贷款占比相对较高,如何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强行业风险动态预警,成为维护资产质量长期稳定的关键所在。
资本充足率“三连降”: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跌至9.53%,低于行业均值1.17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风险抵御能力的核心指标,上半年呈现持续下滑态势,资本补充压力逐步显现。具体来看,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 2024 年末的 9.83% 降至 2025 年 6 月末的 9.53%,一级资本充足率从 11.41% 降至 11.02%,资本充足率从 13.72% 降至 13.27%,三项指标均连续三个季度下滑,资本实力持续承压。
![]()
图源:徽商银行2025年中期业绩
尽管当前三项资本充足率指标仍高于监管最低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5%、一级资本充足率 6%、资本充足率 8%),但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正持续拉大。据银保监会数据,2025 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平均值为 15.28%,一级资本充足率平均值 12.18%,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平均值 10.70%。对比来看,徽商银行三项指标分别低于行业均值 2.01 个、1.16 个和 1.17 个百分点,资本充足水平在行业内的竞争力有所弱化。
资本充足率的下滑,与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形成直接关联。上半年该行资产总额新增 2381.01 亿元,客户贷款增加 983.67 亿元,业务扩张对资本的消耗持续加大。对于尚未完成 A 股上市的徽商银行而言,资本补充渠道相对有限 —— 据悉,该行自 2019 年启动 A 股上市辅导以来,目前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如何通过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定增等多元化渠道补充资本,为后续业务发展预留空间,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合规经营“警示灯”:半年收3张罚单,信贷数据不真实、贷前调查不审慎等问题凸显
2025 年以来,徽商银行多家分支机构因合规问题收到监管处罚,反映出部分业务环节的内控管理仍需加强,合规经营防线有待进一步筑牢。具体来看,5 月 14 日,该行淮北分行因信贷数据不真实,被当地监管部门罚款 41 万元;4 月 9 日,芜湖政务区支行因贷前调查不审慎,导致信贷资金存在风险隐患,被罚款 35 万元;1 月 3 日,成都分行因基金销售业务合规风控人员岗位职责划分不清晰、合格投资者认证落实不到位,被四川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合规管理漏洞集中显现。
银行业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合规是不可逾越的发展底线。频繁的监管处罚不仅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更可能影响银行的市场声誉和客户信任度,进而对存款吸收、业务拓展等产生间接影响。对于正处于业务扩张期的徽商银行而言,如何进一步强化全员合规意识、完善内控流程体系、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避免 “重规模、轻合规” 的倾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
(提醒:内容来自:徽商银行2025年中期业绩、徽商银行官网、公开新闻报道。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
尾声:
“ 翻看徽商银行这份半年报,就像看到了当下很多区域性银行的“生存缩影”:一边要顶着压力扩大资产规模、稳住营收利润,另一边又得应对利息收入下滑、房地产贷款风险冒头的难题,连资本充足率也跟着步步走低。
对徽商银行来说,接下来的路不好走——既要想办法在长三角的激烈竞争里守住息差,又要赶紧化解房地产不良贷款的“烫手山芋”,还得琢磨怎么拓宽资本补充的路子。而这些挑战,其实也是不少扎根地方的城商行共同面临的困境。
说到底,区域性银行的优势本就在于贴近地方经济、服务本地企业和居民。与其在规模扩张上“猛跑”,不如沉下心来做精主业:把信贷资源多投向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比如中小微企业、乡村振兴领域;在风险防控上多下点“绣花功夫”,别让合规漏洞拖了后腿。只有这样,才能在行业转型的浪潮里站稳脚跟,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帮手”。”
![]()
关注「财鲸眼」,做复杂市场的清醒者!
声明:关于内容准确性的补充说明
内容核实承诺:「财鲸眼」致力于提供客观、准确的内容,但不排除因信息更新滞后、数据来源差异或理解偏差导致内容存在瑕疵。
读者反馈通道:若您发现文章中存在数据错误、事实性偏差或逻辑争议,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及时调整:
1、邮箱:caijingyan66@163.com 邮件中注明修改内容。
2、后台留言:请在文章底部点击“发私信”并提供具体指正内容。
3、加急联系!请加微信:caijingyan9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