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CSPPLAZA光热发电平台)
近日,在ESPLAZA长时储能网主办的2025第三届中国长时储能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肖立业带来了关于“大规模电加热储热及其混合储能技术”的深度分享。从能源结构现状到技术落地案例,再到未来应用前景,他用详实的数据与清晰的逻辑,勾勒出电加热储热技术在新能源时代的核心价值。
![]()
图:肖立业
1
热能是能源转型的“关键盲区”,绿电储热成破局关键
“谈储能时,很多人只盯着电力储能,但终端能源消费里,热能占比其实超过50%,远高于电能的28-29%。”肖立业一开场就点出了能源领域的一个核心现状——目前工业用热70%、建筑用热50%依赖化石能源,这部分正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攻克的“硬骨头”。
![]()
图:麦肯锡和长时储能理事会统计结果
而转机在于绿电成本的持续下降。肖立业给出了一组直观数据:西北部分资源丰富地区的风电度电成本已低至4-5分钱,光伏也仅7.5-10分钱;反观化石能源,标煤(800-900元/吨)的度热成本在12分钱左右,天然气成本更高。“用绿电直接加热、储热,不仅供热效果更好,经济性也已超过传统能源。”
![]()
更关键的是,“储电再供热”的路线并不划算。肖立业举例,若风光搭配电池储能或抽水储能供热,200℃蒸汽,其储能成本最低也要200元/吨;但用熔盐储热,供蒸汽的储热成本可降至50元/吨【详见下图】。“储热才是衔接绿电与热能需求的最优路径。”
![]()
2
现状及发展趋势:电阻加热+熔盐储热成主流
在技术选择上,肖立业团队经过大量研究得出结论:电加热方式中,电阻加热是“最优解”。“它能规模化应用,调节灵活,造价还低——反观感应加热,结构复杂不说,效率还会下降,造价也高不少。”
![]()
储热介质的选择则要分场景:大规模储热首选熔盐,“液体介质导热好,传热、传质方便,目前硝酸钾、硝酸钠二元熔盐等技术已相对成熟”;小规模、分布式场景则适合固体储热,比如镁砖储热、铸铁储热,“铸铁能和加热器融合,适应风光波动的灵活性更强”。
但技术落地面临一个关键难题——风光功率的快速波动。肖立业团队注意到,10MW级光伏电站,最快每秒波动功率可达2.5%,风电更是超过5%。“离网场景要100%跟踪波动,而未来并网场景也会随着风光占比提升,需要储能系统兼具调频能力,这对设备响应速度提出了高要求。”
为此,他们提出了三方面解决方案:一是优化电加热器结构,避免温度局部过高或过低;二是创新电加热集群设计,打破“矩阵式布局+统一功率”的传统模式,探索差异化功率配置与多储罐组合;三是精准控制集群功率,确保熔盐出口温度稳定,避免冷热分层。“我们还设计了混合加热方案,用两种加热器分别应对波动与长时储能,相关方案已申请专利。”
3
新能源电加热供热案例
在离网场景下,肖立业团队提供了其技术落地的典型样本——内蒙古某企业的蒸汽供应项目。该企业需要全年365天稳定供应2MPa压力、210℃的蒸汽,平均每小时用量近100吨,过去依赖化石能源,成本高且碳排放量大。
肖立业团队为其设计了“离网型全额全功率响应风光波动的电加热熔盐储热系统”,分两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建设10MW/40MWh示范系统,先满足部分蒸汽需求;第二阶段扩容至300MW/1320MWh,实现100%绿电供能。
![]()
图:离网下全额全功率响应风光波动的电加热熔盐储热系统
“这个项目的效益很明显。”肖立业算了一笔账:项目建成后,企业每年能减少能源成本880万元,二期还能为当地政府带来2亿元/年的财政税收;环保层面,一期可减碳2万吨,二期达产后减碳量将突破60万吨。“内蒙古还有很多高耗能企业,这类方案完全可以复制,用绿电替代化石能源供热。”
4
融合电加热储热的混合储能案例
“单一储能技术支撑不起高比例新能源基地的外送需求。”肖立业指出,当前新能源基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多时间尺度波动——秒级、分钟级的调频需求,2-8小时的调峰需求,单一储能难以兼顾所有调节需求。比如锂电池频繁调频会缩短寿命,飞轮储能量有限,抽水储能又受地理限制。
为此,他提出“飞轮+锂电池+电加热熔盐储热”的多元混合储能方案:飞轮(10MW/5分钟)负责惯量支撑与一次调频,锂电池(60MW/2小时)承担二次调频与紧急功率支撑,熔盐储热(100MW/8小时)供给汽轮机,兼顾调峰与稳定输出、且具备惯量支撑能力,“效果与传统火电机组相当,还能减少煤炭使用”。
![]()
图:融合电加热熔盐储热的多元混合储能综合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已选定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电厂落地示范。该电厂现有2台33万千瓦火电机组、170万千瓦风电和光伏,加上17万千瓦混合储能系统,将形成“风光+火电+混合储能”的统一协调控制体系。“计划两年半内建成,建成后能解决新能源外送的稳定性问题,为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提供可复制的方案。”
5
应用前景
谈及电加热储热技术的未来,肖立业充满信心。在他看来,这项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灵活适配”:建设不受地理限制,不像抽水储能依赖地形;成本可控且有下降空间,建设成本低于抽水蓄能;还能盘活退役火电厂——“把熔盐储热和原有汽轮机结合,火电仅在风光短缺时保底,其余时间靠绿电运行,实现过剩产能再利用。”
此外,该技术还能与光热电站、城市供热系统结合:为光热电站补充热量,将其度电成本从6-7毛钱降至2.5-3.5毛钱;融入城市供热网络,替代传统燃煤锅炉。
经济性更是这项技术的“加分项”。肖立业团队测算,用于发电时,按0.4元/千瓦时上网电价,回本周期约8年;用于供蒸汽或供暖,回本周期仅需5年。“只要能充分利用风光电能,这项技术就能在发电、工业供热、民用采暖等场景发挥价值,为双碳战略提供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
![]()
最后,肖立业表示,期待与行业同仁进一步合作,推动电加热储热技术从示范走向规模化应用,为新能源电力系统建设注入更多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