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10 月 7 日的晨光穿透北京的薄雾,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早已在微风中舒展。来自哈尔滨的王大爷裹紧外套,牵着刚上小学的孙子站在安检队伍里,指尖的小国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假期快结束了,说啥也得带娃来这儿看看。”
![]()
此时的广场虽已过国庆首日的巅峰客流,但根据天安门地区管委会数据,截至 10 月 3 日 16 时,假期前三日游客总量已达 143.25 万人,10 月 7 日当天的客流指数仍高达 23.74,较平日激增 124.4%。这片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土地,即便在假期尾声,依旧涌动着滚烫的人气与深情。
![]()
广场中央,18 米高的 “祝福祖国” 巨型花篮无疑是最耀眼的焦点。暮色降临时,当灯光为花篮镀上温暖的金边,无数手机屏幕同时亮起,像一片闪烁的星河。这个直径 45 米的花坛底部,向日葵图案在灯光下仿佛真的在 “追光”,金黄花瓣层层叠叠,恰如 “葵花朵朵向太阳” 的赤诚注解。
![]()
篮体两侧 “祝福祖国,1949—2025” 与 “欢度国庆,1949—2025” 的红色字样格外醒目,76 年的时光刻度凝结其上,让每一位驻足者都能触摸到祖国发展的脉搏。今年花篮最令人惊喜的创新,是篮体周围数十只 “会发光” 的鸽子雕塑,特殊透光材料制成的它们在夜晚亮起时振翅欲飞,白色光晕里藏着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向往。
![]()
“看到这些鸽子,我就想起小时候课本里的故事。” 来自上海的李女士正给 8 岁的儿子讲解,孩子踮着脚伸手想去触碰光晕,小脸上满是好奇。在花篮周围,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白发苍苍的老人牵着孙辈凝视,年轻情侣依偎着拍照定格,身着民族服饰的游客载歌载舞。
![]()
一位 80 岁的老奶奶坐在轮椅上,望着花篮热泪盈眶:“我这辈子见证了祖国从穷到富,现在能看到这么漂亮的花坛,心里特别骄傲。” 这或许就是花篮年年成为 “顶流” 的秘密 —— 它从不只是一件景观作品,而是承载情感的载体,把 “家国情怀” 这样的宏大主题,化作了触手可及的温暖细节。
![]()
双节尾声的天安门,游客的 “打卡方式” 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再是简单的 “拍照发圈”,更多人开始追求 “有深度的参与”。在花篮西侧,几位高校学生正拿着笔记本记录,他们是来完成 “国庆实践作业” 的,要通过观察景观、采访游客,写下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
广场东侧,来自成都的夫妻带着专业相机,计划用三天拍摄 “天安门的日与夜”,“想做成相册,等孩子长大了告诉他这是 2025 年的中国”。这种从 “到此一游” 到 “情感表达” 的升级,让每一次打卡都成为与祖国的深度对话。
![]()
广场上涌动的 “中国红” 里,藏着最鲜活的爱国表达。扎着羊角辫的孩子系着红领巾,挺胸抬头向国旗敬少先队礼;几位身姿挺拔的年轻人并拢双脚抬手敬礼,目光坚定望向城楼,一看便知是退伍军人;穿汉服的姑娘在花篮前驻足,襦裙裙摆与鲜红国旗相映,让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浓烈交织。
![]()
有北京市民专门订制了 “我爱中国” 的红色 T 恤,全家穿着红彤彤地合影:“每年国庆都来,看完升旗再拍花篮,要的就是这份仪式感。” 偶尔还能遇到举着翻译软件的外国游客,俄罗斯夫妇询问 “伟大的墙” 怎么走,伊朗游客着急买故宫门票,他们的身影让这片广场的意义超越了国界。
![]()
“家庭游” 的热潮在假期尾声依旧不减,成为广场上最温暖的风景。西安的王先生带着父亲和儿子三代同堂,他给孩子准备了小国旗,自己则举着相机不停按下快门:“我小时候是爷爷带我来,现在带爷爷和孩子来,像完成一场传承。”
![]()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他给儿子讲起革命先烈的故事,老人在一旁补充着过去的岁月,阳光穿过碑体的缝隙,在三人身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北京红色旅游景区接待量同比增长 42%,亲子文旅产品销售额大涨,正是这种 “代际传承” 让爱国情怀落地生根,成为可以触摸的家庭记忆。
![]()
热闹背后,是一群人的默默守护。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身着蓝色志愿者服装的姜晓轩正被游客围住,她右手五指并拢指向碑体,解答着 “为什么纪念碑坐南朝北” 的疑问。这是她第 9 年国庆值守,从大学生到央企职员,岗位没变,热情依旧。“
![]()
平时 15 分钟一场讲解,现在随时来人随时开讲。” 她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自己一天要站满三个班次,每小时轮换一次岗。在金水桥畔的党员先锋岗,城管队员黄淳毅刚帮一位游客找到走失的孙女,岗亭里的充电宝、防暑药、饮用水早已备好。他所在的分局 108 人 24 小时轮班,10 月 1 日他从早 7 点坚守到次日 7 点,“一天能‘捡’十几个孩子,他们知道找穿制服的最安全”。
![]()
从公安、武警到消防、市场监管,多部门的联动保障让大客流下的广场井然有序。新增的近千名志愿者穿着红马甲,在各个角落提供指路、咨询服务;便民服务点的工作人员不停补充着饮用水和急救药品,还专门维持拍照秩序,避免拥挤插队。
![]()
即便 10 月 7 日周边道路拥堵指数仅为 1.066,处于畅通状态,交通部门仍安排了专人疏导,确保游客进出顺畅。一位来自广州的游客感慨:“本担心人多体验差,没想到问路有人答,口渴有水解,安全感满满。” 这些看不见的付出,正是广场能持续传递温暖的底气。
![]()
天安门的 “流量” 早已辐射整个北京文旅市场。假期前三日,北京重点监测景区接待量同比增长 35%,故宫、景山公园、国家博物馆等周边景点早早迎来高峰。
![]()
张先生一家提前半个月订好故宫门票,特意选了能看到花篮的酒店房间:“专门走红色文旅路线,还要去香山革命纪念馆、军事博物馆。” 这种 “以天安门为核心” 的游览模式,带火了周边餐饮、住宿与零售。
![]()
天安门附近的老字号餐厅推出 “国庆套餐”,用胡萝卜雕出五角星,蓝莓酱画出国旗,上座率天天 100%,印有天安门图案的书签、花篮元素冰箱贴销量翻了三倍。
![]()
线上的 “国庆经济” 同样火热。各大社交平台上,“天安门花篮打卡攻略”“北京国庆必去景点” 等话题阅读量突破 10 亿。旅游博主的花篮灯光秀直播单场观看人数超 500 万,有网友留言:“看完直播订了明年的机票”。
![]()
这种 “线上种草、线下消费” 的模式,让天安门的 “国庆 IP” 影响力持续扩大,也为文旅行业数字化提供了新思路。但比销售额更珍贵的,是流量背后的情感价值 —— 当年轻人在广场齐唱《我和我的祖国》,当不同民族的游客互相帮忙拍照,当外国友人竖起大拇指,这些场景才是 “国庆经济” 最坚实的根基。
![]()
10 月 7 日的暮色中,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再次亮起。王大爷牵着孙子的手准备离开,孩子把刚买的花篮冰箱贴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念叨着 “明年还要来”。
![]()
姜晓轩送走最后一批咨询的游客,揉了揉酸胀的腿,望着飘扬的国旗露出笑容。黄淳毅在岗亭里整理着药品,手机里收到家人发来的晚餐照片。此时的广场,客流虽渐疏,但那份涌动的温情与自豪从未消散。
![]()
这个双节假期,150 万游客用脚步丈量着家国情怀,无数守护者用坚守传递着温暖。天安门广场上的每一束灯光、每一张笑脸、每一次驻足,都在诉说着: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地标,更是中国人的情感坐标。假期会落幕,但那份刻在骨子里的热爱与自豪,终将化作前行的力量,在岁月中生生不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