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听见一句“我不想听到8”,再听见自己心跳
10月6号晚,我刷到一条短视频:
剧里男人拿着离婚协议,淡淡一句:“以后,我不想听到8这个字。”
弹幕瞬间爆炸:
“8号要上班,谁懂!”
“吉利数字秒变催命符。”
我低头一看手机右上角,好家伙,10月7号23:55,离“8”只剩5分钟。
那一刻,我像被点名的小学生,心脏咯噔一下——原来大家怕的不是数字,是数字背后的“明天”。
![]()
2️⃣ 把“8”拉进黑名单的,都是谁?
▶️ 上班族
“一想到8号要打卡,整个人都不好了。”
高铁上,隔壁大姐把电脑合上又打开,PPT第一页还空着,她说:“多写一个字,都是对假期的不尊重。”
▶️ 学生党
“作业补不完了,我恨8号。”
侄女初三,6号晚上一边哭一边抄答案,抄着抄着把“8”划掉,写成“⑦+1”,自我欺骗。
▶️ 家长
“孩子今天说了8遍‘不想返校’。”
闺蜜哄娃睡觉,娃睁着眼睛问:“妈妈,能不能把日历撕到7号就停?”
她把娃哄睡,自己躲阳台刷手机,搜“请年假借口大全”。
你看,怕“8”的从来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一起倒计时,一起emo。
![]()
3️⃣ 数字本无罪,它只是背锅侠
“8”以前多讨喜:发发发,车牌、手机号抢着要。
现在成了“假期终结者”。
其实大家心里明白:就算把日历涂成“⑦+1”,该上的班、该写的作业、该开的会,一样不会少。
可我们还是想借一个数字撒个娇——
“我讨厌8”=“我不想长大”。
就像小时候放学前最后一节课,盯着钟表倒数,不是怕钟,是怕放学后的作业和父母的唠叨。
成年人只是把“最后一节课”换成了“最后一天”,把“钟”换成了“8”。
![]()
4️⃣ 真正的治愈,是允许自己怕
7号深夜,我加入了一个“8号延迟群”。
群公告写着:
“本群禁止出现8,违者发5元红包。”
大家用“⑦+1”代替日期,用“发发发”代替“拜拜拜”。
有人晒高铁晚点、有人晒堵车、有人晒空行李箱,
一边吐槽一边把头像换成“全黑”。
凌晨1点,群主突然说:
“别怕,明天闹钟响,我们就又是挣钱养家的英雄。”
一句话,群里瞬间安静。
不是鸡汤多香,是有人告诉你:
“你可以怕,但怕完还是得下车。”
那一刻,我忽然释怀——
对“8”的抗拒,不过是打工人最后的撒娇:
“再宠我一次吧,就一次。”
![]()
5️⃣ 天亮了,把“8”从黑名单放出来
8号早上7点,闹钟响,我老老实实按掉。
手机屏幕上的“8”还是那样圆圆胖胖,像个小雪人。
我给它改了个备注:今天。
对,就是“今天”,不是“末日”。
地铁依旧挤,老板依旧催,学生依旧困,
但咖啡依旧香,午餐依旧能刷手机,下班依旧能看见路灯。
数字不会催命,催命的是心里的“倒计时”。
当你允许自己怕,也允许自己走,
“8”就只是个数字,
而我们是活生生的、会怕会累也会笑的人。
![]()
所以——
今晚回去,把日历翻回“8”,
跟它说声嗨:
“谢谢你提醒我假期结束,也提醒我——
该挣钱了,该追梦了,该好好活了。”
明天见,8。
不躲了。
【感谢关注,本文为个人见解,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