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临近尾声,外出游玩的深圳人正在返深,来深圳旅游的游客也准备载兴而归。
这个假期,深圳的大小景点几乎都迎来一场超负荷运营挑战。虽然景区、商圈、公园的游客数据要等节后才出,但我们可以先从交通数据看出端倪:
国庆假期期间,深圳北站枢纽迎来单日历史客流高峰,单日总客流量达128.19万人次,创下深圳北站枢纽运营以来单日客流新纪录;
在这些游客里面,有人来深圳滑雪,有人来海边度假,有人来户外徒步,但竟然还有从黑龙江、新疆、山东等地的游客来深圳打卡新粤剧,这是深圳人万万没想到的“惊喜”。
![]()
△粤剧《决战之燎原》演出现场 (图:读特)
什么样的粤剧,能被年轻人“秒抢”?
10月4日-6日,新粤剧《决战之燎原》在保利剧院连开三场,首演没玩
这部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深圳市粤剧团制作演出的深圳原创首部跨界融合新粤剧,未演先热,正式开票后,仅15分钟票房就突破20万元,创下了深圳市粤剧团历史性的销售纪录。
这几天在保利剧院,除了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戏迷之外,竟然还有黑龙江、新疆、湖北、山东、上海、辽宁等地的观众,不远千里的特地“打飞的”来深圳看粤剧。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很多资深戏迷却表示:为什么自己从来没听说过有《决战之燎原》的粤剧?
![]()
△粤剧《决战之燎原》演出现场 (图:读特)
因为,这剧是深圳首创。这部“粤剧+网游”的创新剧,取材自国民级国产游戏《剑网3》,通过游戏场景中“安史之乱”的设定,讲述一场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
虽然不是传统粤剧,但打造该剧的班底堪称“豪华”:由一级编剧欧舜执笔剧本,一级导演韩剑英坐镇执导,音乐、舞蹈、视觉设计都来源于业内一流团队,而剧中的两大角色李承恩和小七,分别由一级演员彭庆华、李嘉宜领衔演绎,他们都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真正的“老戏骨”。
作为深圳市唯一的国有专业戏曲院团,前身成立于1956年的深圳市粤剧团,曾诞生了《驼哥的旗》《风雪夜归人》等屡获国家级奖项的精品力作。
![]()
△粤剧《决战之燎原》演员见面会(图:读特)
作为广东人+曾经的网游少年,当我第一次得知这作品时,起初是震惊的:为什么是粤剧?年轻人会爱看粤剧吗?粤剧+网游的跨界,是对文化传统的创新,还是会引来非议呢?
但了解到粤剧的进化过程后,我明白了:粤剧的“传统”从不是“固定的程式”,而是“随时代生长的生命力”。
曾经,清代粤剧吸收昆曲、京剧的元素,形成“粤曲”;民国时期粤剧加入西洋乐器,适应“现代剧场”;今天的《决战之燎原》用网游和多媒体等题材和形式,本质是粤剧“随时代进化”的延续。
从《决战之燎原》前期预售的情况来看,购票观众青年群体占比超过一半,足以见得年轻人对粤剧+网游这种新文化的接触程度。
演出前,导演韩剑英表示:戏曲欣赏需要一定积累,但团队希望先通过作品的魅力吸引青年观众,让他们先产生兴趣,再慢慢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找到戏曲之美与自身喜好的共鸣,也能收获新的艺术体验。
![]()
△演出现场外的年轻人们 (图:深视新闻)
如何让新粤剧大展宏图?
在我看来,新粤剧《决战之燎原》最大的争议点在于:戏曲+网游,如何爱玩网游的年轻人,爱上节奏慢的传统戏曲?
首先,年轻人不爱传统戏曲,我觉得是最大的误解。
同样来自广东,说唱歌手揽佬凭借歌曲《大展宏图》在全球走红,甚至超越周杰伦登顶Spotify华语歌手月听众排行榜。但只有广东人才听得出来:
这首爆火的洗脑神曲,采样自粤剧天花板《帝女花》。
这说明年轻人本身不是不爱戏曲,但是传统戏曲市场出现了供需错位。
从供给端看,传统戏曲的内容语境,大多为古代故事的程式化表达,与年轻人的生活经验割裂,“慢节奏”“仪式感”难以匹配当代“短平快”的信息接收习惯;
从需求端看,年轻群体并非“拒绝传统”,而是“拒绝被灌输”——他们需要的是“能代入自身经验”的传统文化,是“用自己的语言讲的传统故事”。
![]()
△粤剧《决战之燎原》演出现场 (图:读特)
事实上作为全国知名游戏IP,《剑网 3》有超千万核心玩家,其中 70% 是 “Z 世代”(1995-2010 年出生)—— 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熟悉 “虚拟场景”“互动体验”,却很少走进粤剧院。
传统戏曲的传承困境,本质是“代际断层”:年轻人不了解,更不会主动参与。
新粤剧《决战之燎原》,没有将“传统粤剧”困在“古戏文”里,而是主动对接年轻人最为熟悉的游戏场景,用粤剧传统的“唱念做打”与游戏的“技能招式”结合,让年轻人亲眼见到“天策府抗敌”的故事,从虚拟世界走进现实舞台。
例如李承恩的“长枪永守大唐魂”从游戏台词变成粤剧念白,粤剧的“南派武打”还原游戏里的“战八方”招式;这种 “硬桥硬马”, “拳拳到肉”的舞台形式,就能瞬间让年轻人“燃”起来。
![]()
△粤剧《决战之燎原》演出现场 (图:读特)
在服化道上,《决战之燎原》也并不是完全为了迎合年轻人,让老戏骨们去玩cosplay。相反的,为了让 “游戏角色” 更加适配粤剧舞台,主创团队花了 6 个月打磨,从视觉上高度还原游戏里的装备,但为了保证演员能顺利完成武打等高难度动作,又从美学和材料上做了平衡,最终形成了一套年轻人既爱看、演员又能穿的新戏服。
而且,为了改变传统戏曲节奏缓慢等刻板印象,《决战之燎原》在唱腔、台词和音乐设计上,主创团队也是费了很大的功夫,全剧节奏明快、视听震撼,正是为年轻观众量身打造的观演体验,保证粤剧的 “魂” 没丢,但又能让年轻人走进剧场。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丁凡认为,这部戏从一个网络游戏改编成粤剧,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创新。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很多玩游戏的年轻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形式,第一次走进粤剧的世界。
而当年轻人因为 “游戏情怀” 走进剧场,最终被 “粤剧的美” 打动,这种 “从兴趣到认同” 的转化,才是 “传承” 的关键。
没有文化包袱的“深圳”
新粤剧《决战之燎原》,已经不是深圳第一次“魔改”了。
从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开启的“舞蹈+武术”的新表演形式开始,深圳这几年一直在文化领域探索“先锋性实验”。
包括,去年凭借“西游宇宙”在全世界出圈的《黑神话:悟空》,其背后的游戏科学也是诞生于深圳。而近期在蛇口明华轮进行全球首演的,深圳首创、中国第一部沉浸式肢体剧《交易人生》,创作灵感也是来自歌德的《浮士德》和果戈里的《外套》。


但是,“魔改”不是“乱改”,深圳对文化作品的创新,已经得到了观众和市场的双重认可。这也说明,深圳的 “破圈” 作品从不是 “偶然”——
在深圳的文化基因里,从没有“必须保持传统纯粹”的执念,只有 “文化必须活” 的坚持。
作为移民城市,深圳的“文化根脉”是“开放”而非“固守”,是“融合”而非“割裂”。这种“无历史包袱”的心态,让深圳的创作者更愿意尝试“传统与现代”的跨界组合:
平均年龄32岁的深圳,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年轻群体是文化消费的核心力量。深圳的创作者从不是“为传统而传统”,而是“用年轻人的语言讲传统故事。
![]()
△“剑网3十六周年发布会·狂欢夜”粤剧《决战之燎原》片段演出现场
另一方面,这种敢于创新,善于融合的文化基因,是政策与市场的“双向驱动”。
首先,深圳在十多年前就提出“文化强市”战略,用政策引导“守正创新”,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计划”等政策,鼓励“传统文化当代转化。
另外,深圳歌剧舞剧院、深圳市粤剧团等文艺院团与深圳文化企业,并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拥抱市场”,通过“IP合作”“市场化巡演”,让融合作品“既能保留传统,又能符合市场需求”,这种“主动创新”的动力,来自深圳“敢闯敢试”的城市基因。
所以新粤剧《决战之燎原》的成功推出,绝非“粤剧套个游戏皮”的表面混搭,而是传统精神与当代价值的“同频共振”。
它证明了传统戏曲可以和年轻人喜欢的文化结合,为其他院团提供“破圈样本”,也证明了网生内容可以通过传统艺术提升文化厚度,让IP从“娱乐符号”变成“文化符号”;同时, 他们的成功经验也能催生“戏曲+游戏”“戏曲+动漫”等新形态,推动“传统文化+数字内容”的生态形成。
它证明了:传统不是“不变”,而是“生长”。
![]()
网上有个现象,每当年轻人借用传统形式演绎现代作品,例如用古筝弹死亡摇滚、穿汉服跳迪斯科等等,在这些视频的评论区总有一句:
“老祖宗的东西,好歹是传下来了。”
有人说:“传统文化的传承,从不是靠博物馆里的展柜,而是一次次这样的“破圈”。
当年轻人因为游戏走进剧场,因为粤剧爱上传统,当传统戏曲因为IP找到新的观众,当网生内容因为戏曲获得文化厚度,当年轻人说“我要二刷”时,这种双向奔赴,才是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秘诀:
传统从未“过时”,只是需要“重新翻译”;文化从未“断裂”,只是需要“找到连接”。
从这个意义上说,《决战之燎原》不仅是一部剧,更是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深圳样本”——用创新的方式,让传统在年轻人的生活里“活”了过来。
扫码添加小圳子
做你的深圳邻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