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伊朗一句“准备接收苏-35”,让战斗机圈炸开了锅。
几天后,一份没有落款的“俄罗斯出口清单”在网上流传,说什么伊朗、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三国一口气下了80架战斗机的订单,型号还挺全,从苏-34、苏-35到苏-57,应有尽有。
听起来俄罗斯战斗机像是开了团购会,但仔细一看,不少细节经不起推敲。
![]()
问题不只是订单是真是假,更大的疑问是:俄罗斯真有这个产能?
这背后还引发了另一个热议话题——中航工业和俄罗斯相比,差在哪?
是我们真不行,还是俄罗斯在“画饼”?
这场“军火热销”的表面繁荣,其实藏着一场关于工业体系底层逻辑的深度对比。
![]()
订单真假难辨,热度背后藏着多少“水分”?
先说这份让大家议论纷纷的订单清单。
从表面看,数据确实不小:伊朗确认48架苏-35,阿尔及利亚买了14架苏-34和12架苏-57,埃塞俄比亚也想凑个热闹,传出要买6架苏-35。
但问题也不少。
比如,阿尔及利亚在清单里没提他们早就谈好的苏-35SE,伊朗也没提已经确认的米格-29订单,这么大的订单居然漏了关键项目,怎么看都像是“谈判时的筹码”,而不是正式合同。
![]()
再看埃塞俄比亚,别说6架苏-35,连财政能不能撑得起都悬,外界推测他们可能转为买二手的苏-30。
这就好比你去汽车展厅拍胸脯说要买劳斯莱斯,转头却提了一辆二手卡罗拉。
巧的是,这份清单恰好在伊朗宣布接收苏-35后没几天流出,怎么看都像是俄罗斯在打宣传战,想营造“全球热抢”的气氛,吸引更多潜在买家。
![]()
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俄罗斯军工历来就有“边打边卖”的传统,打仗打得火热,宣传也不落后。
比如过去卖给埃及和印度的苏-30,常常打包销售:战机+导弹+飞行员培训+后勤一条龙。
可真到交货,受限于西方制裁、零部件短缺,交付时间一拖再拖。
2025年,俄罗斯多个出口项目都延期,一份第三方报告指出,其战斗机出口实际交付量不超过标称的50%。
尤其是苏-57,名声响、产能低,2025年只交付了个位数。
![]()
所以,别光看数字起劲,意向订单和正式合同是两码事。
俄罗斯的宣传战打得响亮,但真正的交付能力,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军工实力的硬指标。
![]()
俄罗斯军工的隐忧:出口养命,内力不足
从账面上看,俄罗斯的战机似乎卖得风生水起。
但问题是,它靠的是过去的技术老本,真正的新东西跟不上,这才是被掩盖的核心危机。
![]()
以苏-35为例,它的技术基础大多来自苏-30系列,特别是印度那边的苏-30MKI订单撑起了整个项目的生命线。
这种靠“出口带研发”的模式,在苏联时代还能凑合,但放到今天,已经越来越吃紧了。
苏-57本来是俄罗斯押宝的新一代五代机,结果在俄乌战场上的表现并不突出,甚至一度被质疑“不敢上前线”,市场信心自然也就打折。
![]()
而且,别看俄罗斯宣传“独立自主”,实际上它的军工体系对外部零部件依赖严重。
乌克兰冲突后,俄罗斯军机产能下滑了30%,很多原本用于民航的生产线临时转做军机,但效率不高,产能也上不去。
航电设备、芯片这些高精尖零部件受到西方封锁,连带影响整个交付流程。
表面上订单接得飞起,实际交货却一拖再拖,客户要的是战斗力,不是PPT。
![]()
更大的问题在于战略脆弱性。
俄罗斯这个“靠出口续命”的模式,一旦失去大客户,比如印度,就可能陷入断粮困境。
目前俄印合作的苏-57项目已经谈了好几年,迟迟谈不拢,印度也在转向欧美和中国产品。
如果这条线断了,五年之内,俄罗斯的航空工业很可能会像九十年代那样,再次陷入“吃老本+卖库存”的死循环。
![]()
说白了,俄罗斯现在的战机出口,看起来热闹,实则虚胖。
它的军工体系缺乏自我造血能力,靠的是外部市场输血,一旦外部环境恶化,这种模式就像沙滩上的高楼,风一吹就塌。
![]()
中航工业的底气:内需撑腰,体系完整
说完俄罗斯,再来看中航工业。
有人拿出口数字说中国“不如俄罗斯”,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中国的优势,恰恰在于“不靠出口也能活得好”。
![]()
首先是内需市场,这才是中航工业的底气所在。
不管是歼-20还是歼-35,都有稳定的国内订单支撑,这意味着哪怕国外不买,中国也能自己消化,产线不空转,研发不断档。
2024年中航工业的数据显示,内需业务占比超过60%,意味着即便外部市场波动,国内市场足以维持研发和产能,不用看别人脸色。
这种稳定性,是俄罗斯梦寐以求的。
![]()
而且,中国军工不只是卖飞机,更是在输出体系。
以巴基斯坦为例,他们不仅买了歼-10CE,还配套引进了培训、后勤、维修服务,连联合演习都安排上了。
这种“系统打包”的模式,比起俄罗斯的“卖完就走”,显然更有长期合作的可能性。
对中东市场而言,这种“买飞机带服务”的模式更有吸引力。
![]()
技术上,中国虽然起步晚,但积累扎实。
歼-35虽然还没像苏-57那样大规模出口,但技术测试一直在走正轨,珠海航展上的亮相也让外界看到了中国五代机的成熟度。
而且,中国军工在六代机领域的投入也在加码,研发节奏快、上下游配套齐,未来实现“弯道超车”并非妄言。
![]()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军工体系是“全链条”运作,从设计、研发、试飞到量产、维护,都在国内闭环完成,不依赖外部零件。
这种体系化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军工更像是“拼图”模式,哪块缺了都不好使。
![]()
军备销售是表象,工业体系才是本质
看似俄罗斯靠着几份订单风光了一把,但仔细一看,这场“军火热”更像是一场短期的市场炒作,而不是工业实力的胜利。
订单数量可以造势,但真正决定战斗力的,是背后的研发能力、产线稳定性和供应链完整度。
俄罗斯若不解决创新能力不足、外部依赖严重的问题,未来很可能在国际军工市场边缘化。
![]()
而中航工业虽然不靠噱头制造声量,但凭借内需支撑、体系化发展和全球合作,已经在悄悄构筑一张更稳更大的网。
未来的胜负,不在一时的订单多少,而在谁能撑起一整套航空工业的生态系统。
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