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郑风·扬之水》的历史背景及主旨
我们在《王风·扬之水》中,主要阐述了“扬之水”所代表的意象,即“主弱”。
扬之水,即激扬之水,空有“洸洸溃溃”之声,却无浩大之势,连一捆柴火也无法漂动。比喻君主势弱,政教乱促,政令不行。
弱主面对强臣,急于改变局势,就会在仓促慌乱之中,颁布很多政令以求打开局面,但他大权旁落,在那些老谋深算的强臣眼里,他就像热锅上得蚂蚁,又像跳梁小丑的猴子,上蹿下跳,叽叽喳喳,却毫无卵用。
《王风·扬之水》中,周王室弱,而诸侯强。王室衰微,诸侯称霸,政令不行,周平王无法调动大诸侯国的军队去戍守边疆,只好动用自己那为数不多的军队,导致将士们长久得不到轮换,男女旷怨。
《唐风·扬之水》中,大宗弱而小宗强,即晋昭侯弱,而曲沃桓叔强。
扬之水,白石皓皓。在弱水的冲刷之下,石头毫无改变,反而越来越白,越来越明亮。比喻在晋昭侯一通瞎操作之下,曲沃桓叔非但没被削弱,反而越来越强大。
《郑风·扬之水》出现在“郑风”的末尾,是时过境迁之后,国人对郑昭公(公子忽)的怀念,以及对他曾经遭遇的怜悯。
《毛诗序》:《扬之水》,闵无臣也。君子闵忽之无忠臣良士,终以死亡,而作是诗也。
他遭遇兄弟争位,权臣欺压,身边又无忠臣良士,最终被大臣高渠弥弑杀,结束了他凄凉无助的一生。
君子对郑昭公的怀念与怜悯,是对他正统地位的肯定,与他个人品德的赞赏。
可惜在那个春秋乱世,人们信奉的是法家的权势、丛林法则,比得是谁更无底线、更阴险、更腹黑,而坚守儒家君子操守的当权者,要么急流勇退做一个隐士,寄情山水、沉醉艺术、不问世事,要么就只有舍身成仁的余地了。
![]()
二、《郑风·扬之水》的诗歌大意
郑风·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迋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束楚、束薪,成捆的柴火。
女,通“汝”。
人之言:人,指权臣祭仲、高渠弥之流。
迋:通“诳”,欺骗。
《郑笺》:
激扬之水,喻忽政教乱促。不流束楚,言其政不行于臣下。
鲜,寡也。忽兄弟争国,亲戚相疑,后竟寡于兄弟之恩,独我与女有耳。作此诗者,同姓臣也。
二人者,我身与女忽。
终鲜兄弟,不是缺少兄弟,而是兄弟很多,但都是与他争国之人,相疑相杀,不讲兄弟之情。从“维予二人”判断,作者应是公子忽庶出的兄弟。
郑庄公有很多姬妾,太子忽之母(邓国),公子突之母(宋国),公子亹之母(陈国),此三者皆出于异国公室之女,是诸侯夫人等级的,随她们嫁过来的媵妾不计其数。这些媵妾所生之子,即是太子忽庶出的兄弟。
全诗以郑昭公庶出弟弟的身份,含蓄地表达了郑昭公曾遭遇兄弟争位,权臣欺骗。
诗中同情、劝诫的语气,体现了作者对郑昭公惨死的怜悯与怀念。
比兴部分,又从客观的角度说明,郑国在郑昭公在位期间,政教乱促,其政不行于臣下。
![]()
三、薄责己而厚望于人
该篇应作于郑子婴在位后期,郑昭公已去世约15年了,此时权臣祭仲刚死,郑厉公在栎邑蠢蠢欲动,将要发起新的夺位之战。
郑子婴完全是傀儡君主,毫无能力,根本不是郑厉公的对手。
厉公残忍好斗,即将面对这样的暴君,本就衰弱混乱的郑国,将再添劫难,国人得不到休养生息,难免想起以前仁厚的公子忽。
《郑风·扬之水》算是对之前篇章《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这四篇的总结与呼应。
《有女同车》中,“君子”感慨太子忽选错了夫人。要是当初先斩后奏,娶齐女为妻,有了大国支持,也不至于被篡位。
《山有扶苏》中,处于高位的权臣颐指气使,德行败坏,谦逊、有德的“君子”被排挤,处于下位,没有实权。
《萚兮》中,作为君主的郑昭公飘摇孤弱,政令不行。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钻营者与一手遮天、权倾朝野的祭仲之流,相互唱和,完全架空了郑昭公。
《狡童》中,处于下位的“君子”再一次被打击,完全排除于权力中心之外,他们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抱怨郑昭公为什么不亲近联合自己,推翻权臣。
郑国的“君子”呀,与其同情怀念一位已故之人,不如想想你们曾经有为这位你们认可的君主做过什么吗?
在你们的怀念与同情之中,我似乎听出了,你们为自己处境的叫屈与哀怜。
当他被篡位之时,你们却只是想到“大国正己”,自己不争取,反倒想依靠大国主持公道。现实是大国各自为政,以自身利益为考量。《郑风·褰裳》
当国家陷入混乱,朝堂黑暗,民不聊生之时,你们却希望有人不改其度地站出来,为民发声,扭转局面。《郑风·风雨》
在面对当权者对“乡校”打压之时,平时在此议论为政得失的“君子”,四散无几。《郑风·子衿》
自己不争取,幻想依靠大国;自己不站出来,希望别人出头;面对强权,毫无骨气,当起了缩头乌龟。
这些所谓的“君子”呀,面对过往事件,总是能高谈阔论、马后炮;在实际的斗争当中缺乏手段;失意之后,就幻想大国,幻想英雄,就注定了失败是必然的。
又比如网上的二极管群体:说则天下无敌,做则无能为力,鼓动他人出头。这种人是懦夫与坏种的结合体,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
《论语》中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说《子衿》篇:薄责己而厚望于人。
对他人期望过高,而自己不行动,往往结局是要失望的。然后怨天尤人,却忽略了事件中自己的问题,这样只会离发现真正的问题越来越远。
无论个人还是群体,都不能失去主体性,一旦失去,等待你的,就是被强权、强人所奴役。
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自由博爱是勇气之源,认识自我是理性之基。
缺乏自我的爱是盲目无知的,容易好心办坏事;缺少爱的理性,则显动力不足,无法持之以恒。
如果郑国的“国人”或是“君子”,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挖掘自身的潜力,激发自身的能量,以自我为主,以他人为辅,那么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