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圣旨一般都是由翰林学士或其他大臣代皇帝拟写而成,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圣旨往往格外珍贵,就比如在辽宁省博物馆,有一件一级文物,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就是董其昌的《自诰身帖》,这是董替皇帝书写的一道圣旨。
![]()
《自诰身帖》为绢本,横414.3厘米、纵26.8厘米,书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内容是万历皇帝对董其昌的父母、妻子封赏的诏书,卷首还有乾隆御笔题跋,可见曾被乾隆珍藏多年,甚为喜爱。由内容可知,董父董汉儒、母沈氏告身、董其昌本人及夫人龚氏等均得到封赏。
![]()
《自诰身帖》前半部分书于闰八月二十四日,后半部分书于八月二十八日,相隔四天。此作珍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是董其昌极为罕见的正楷作品,更是其仅存于世的圣旨书法,而且为了顺应宫廷书法潮流,董在书写时将“颜体”楷书与“台阁体”相结合。
对于学习楷书的朋友,此作堪为一件入门范本,既有唐楷法度,又兼顾了实用性,上手难度小,特别适合来打基础。横画起笔多露锋轻入,行笔时匀速提按,中段稍实、两端略虚,看似淡雅却内含筋骨。对比唐代楷书的重按铺毫,其弹性更强,展现出“绵里藏针”的力度,清代王文治评其“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玄透性灵”。
![]()
转折处方圆并用,增强书写流畅性。结字疏朗空灵,拉大内部空间,形成“疏可走马”的视觉效果,这种处理方式受宋代米芾结字法影响,却更趋简约。多数字形呈左低右高的欹侧姿态,但整体重心稳定。
根据字形繁简调整结构,既符合楷书规范,又展现书写的自然性。全帖通过墨色浓淡变化区分笔画主次,起笔处墨色稍浓以立骨,行笔渐淡以显韵,形成“虚实相生”的立体感。《自诰身帖》疏朗的结字、淡逸的墨法、灵动的笔势,与唐代楷书的“雄强”“严整”形成鲜明对比,对楷书文人化、意境化的探索,为书法艺术开辟了新的维度。
![]()
诰命文体通过秀逸的楷书呈现,既符合官方文书的规范,又彰显文人的个性追求。正如清代张照所言:“董华亭书,如初日芙蓉,晓风杨柳,观其神骏,想见其人。” 即使在最讲究法度的楷书领域,书家仍能通过精微的笔墨处理,让个性悄然展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