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沧海阅铭
编辑 | 沧海阅铭
“文内所有信息出自个人媒体
当俄罗斯海军在2025年公布“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齐射4枚“布拉瓦”潜射洲际导弹的画面时,不少人将其解读为传统核大国战略威慑力的强势展示,甚至有人感叹“俄罗斯潜射技术依然领先”。
但这场看似震撼的发射背后,藏着俄罗斯在潜射导弹领域的技术短板——中国的潜射导弹技术,早已从过去的“跟跑”状态,实现了对美俄的“关键领先”。
尤其是巨浪-3导弹1.3万公里的射程,更是刷新了全球潜射导弹的性能天花板,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
俄罗斯此次公开的“布拉瓦”导弹试射,并非首次引发关注,作为俄罗斯固体潜射洲际导弹的“独苗”,该导弹自1998年启动研制以来,历经近40次试射,其中10次明确失败,直到2019年才勉强进入试运行阶段。
对比中国巨浪-2导弹2012年就在094型战略核潜艇上完成定型试射的时间线,“布拉瓦”的研制进程整整滞后了7年。
即便进入试运行,“布拉瓦”的性能短板也十分突出:其最大射程仅8000公里,战斗部重1.2吨可携带6枚核弹头,圆概率误差更是达到300米。
![]()
而中国巨浪-2导弹射程已达12000公里,巨浪-3更是突破1.3万公里,圆概率误差控制在100米以内,载荷能力也远超“布拉瓦”。
但是,“布拉瓦”导弹的设计缺陷进一步限制了其实战效能,该导弹采用简单的圆锥形整流罩,缺乏专门的减阻设计,导致水下航行时阻力过大,出水后常出现姿态失控的情况,甚至会因轨迹不稳定产生“布朗运动”,直接影响打击精度。
在材料与推进剂方面,“布拉瓦”的壳体使用第三代芳纶纤维,而中国巨浪系列已采用第四代碳纤维,后者强度比前者高出显著一截。
![]()
“布拉瓦”搭配的HTPB推进剂比冲仅260秒,低于中国N-15B推进剂280秒的水平,这一差距直接导致“布拉瓦”在射程与机动性上难以与巨浪系列抗衡。
或许有人会问,俄罗斯作为传统核大国,为何在潜射导弹领域逐渐落后——答案藏在其工业体系的短板中。
根据公开数据,俄罗斯67%的微电子元件依赖进口,耐高温合金产能缺口达到40%,这两大短板直接制约了“布拉瓦”导弹的研制进程。
![]()
曾有俄军工企业报告显示,2008年“布拉瓦”某次试射失败,就是因为进口微电子元件因外部制裁断供,导致导弹制导系统失灵。
反观中国,不仅实现了第四代碳纤维的国产化量产,从早期依赖进口到如今T1100级碳纤维稳定供应,还在推进剂、制导系统等关键领域构建了完整的自主产业链,为巨浪系列导弹的迭代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国潜射导弹的“关键领先”,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更苛刻的技术要求与更精准的战略布局。
![]()
由于中国地缘环境的特殊性,潜射导弹需在低纬度海域发射,这就要求导弹在保证极大射程的同时,必须控制弹体尺寸——既要“打得远”,又要“装得下”,这种双重要求倒逼中国在导弹小型化、轻量化技术上不断突破。
以094型战略核潜艇为例,中国官方报道明确其实现了三大技术跨越,其中之一便是连续发射巨浪-2导弹的能力,这一能力不仅体现了潜艇与导弹的协同水平,更证明了中国在潜射导弹动力控制、发射系统稳定性等领域的技术成熟度。
在全球范围内,目前主流的先进潜射洲际导弹包括美国“三叉戟IID5”、法国“M51”、中国巨浪-2/3以及俄罗斯“布拉瓦”。

若将这四款导弹放在一起对比,“布拉瓦”在体积、重量、射程、投掷载荷等核心指标上均处于垫底位置:美国“三叉戟IID5”射程1.13万公里,可携带14枚核弹头。
法国“M51”射程约1万公里,具备较强的突防能力;而中国巨浪-3以1.3万公里的射程成为全球射程最远的潜射导弹,且在精度与材料技术上与“三叉戟IID5”不相上下,实现了对美俄的“关键领先”。
![]()
这种领先不仅体现在单一武器性能上,更转化为中国海基核威慑能力的质变,央视《攻坚》宣传片曾披露,巨浪-3导弹从中国南海海域发射,即可直接覆盖美国本土全境。
这意味着中国核潜艇无需突破第一岛链,在近海“堡垒海域”就能实施全球范围的战略威慑,彻底消除了过去核潜艇需冒险前出大洋的生存风险。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也曾强调,中国海基核力量已具备“实战可信”的二次反击能力,而这一能力的核心支撑,正是巨浪系列导弹的技术突破。
![]()
俄罗斯并非没有意识到差距,近期也曾试射新型制导系统试图改进“布拉瓦”的精度,但受限于工业基础的短板与技术路线的局限,短期内难以缩小与中国的代差。
随着高超音速技术与人工智能在武器领域的深度融合,未来十年海基核威慑竞争将进入新维度,而中国在材料创新、工程效率与体系化建设上的优势,注定会让这种“关键领先”的态势持续巩固。

从过去追赶美俄潜射技术,到如今在射程、精度、材料等关键领域实现领先,中国潜射导弹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武器装备的迭代史,更是中国工业实力从“大”到“强”的缩影。
当巨浪-3导弹以1.3万公里的射程划破深海,它所证明的,不仅是中国在军事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个国家维护自身安全、支撑全球战略平衡的硬实力——而这,正是中国从“跟跑”到“关键领先”的核心意义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