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青海发布通报,门源县老虎沟被困徒步人员搜救工作结束,251名被困人员被转移,其中1人不幸遇难。
10月8日,更多内情得到了披露。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事件全过程。10月5日中午,青海海北州门源县接到报警,多名徒步爱好者从甘肃张掖市肃南县出发穿越祁连山冷龙岭到达门源,因下雪被困在门源县老虎岭区域,1人情况危急。随后有关部门迅速开展救援,经过两省多部门的共同努力。10月7日12时,搜救工作完成,251名受困人员(男性186人,女性65人)成功转移,其中1人因失温和高原反应不幸遇难,其余获救人员身体状况良好。
从相关资料来看,门源县老虎沟一带属于未经开发的区域,这里地形复杂,荒无人烟,而且平均海拔超过了4000米。一般来讲,海拔每升高1000米,空气中的氧含量就会下降10%,气温也会下降6度。不仅如此,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天气也更加变化无常。总之吧,当地是比较危险的。
这样的地区,如果不是有什么特殊工作需要,一般人本来就不应该进入,当地也确实明令禁止进入。退一步讲,即使真的要进入其中,也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前了解当地情况,然后才能出发。但这些工作他们都没有做好,有的连食物都没带多少,就这样贸然开始了行程。遇到危险了,才发觉情况不对,怎么办?只能报警求助,等待救援。
据一名提前撤离的女性徒步爱好者“小小”描述,这些徒步者很多都是大学生,经验不足,装备、物资准备也不足,有的女生化妆包比睡袋都沉,有的不知道什么是冰爪(冰爪是安装在登山鞋底,用于冰雪路面防滑的金属装备),有的连手套都没有带,而老虎沟的气温最低可能都到了零下20度,路上还有猛兽,她试图劝说这些人,但大多数都没听,仅劝返了两人。
正所谓,无知的勇敢,是通往悲剧最短的路,对于这句话,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有更深的感悟。这里也要为当地点赞,当地反应及时且迅速,避免了更多的悲剧发生。如果不是救援行动足够及时,相信后果会更加严重。
“无限风光在险峰”。应该说在近年来户外探险的热度一直都不小,而“驴友”违规探险遇险的情况也已经不是一次两次,新闻上屡屡能够见到报道,这里随便举几个例子:
今年8月3日,六名“驴友”违规进入广东江门新会区古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被困,当晚获救。
今年五一假期前后,4月26日和5月3日,桂林市全州县天湖景区和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密林当中,接连发生两起驴友遇险事件。
去年10月26日,有五名驴友不听劝阻,执意前往江西宜春市奉新县百丈山未经开发的山区探险,结果被困,救援人员经过18个小时艰苦努力,最终在九江市修水县境内大潭嘴山的一处水沟边将他们全部救出。
同类事件还有很多,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户外徒步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危险系数也并不低。既然如此,这些“驴友”为什么还是要以身试险呢?总结下来,原因无外乎这么几点,对野外风险预估不足,对自身的能力存在高估,再加上网上一些人的误导,结果既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在冒险,同时也是对公共资源的消耗浪费。救援需要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很多时候还会用到无人机等设备,这需要很大一笔费用支出。而公共资源是宝贵而有限的,并不应该成为他们冒险行动的“保险单”,更不应该是为其兜底的“无底洞”。
以往曾有网友主张应对他们进行重罚,至少也应该收取救援费用,增加他们的“任性”成本,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许多人形成有效震慑,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实际上,一些地方已经启动了“先救后偿”机制。去年江西奉新那次,5个人就被要求共同承担了2万元救援费用,这也是江西第一次对违规外出探险浪费公共资源进行惩罚。前不久新会那次,那六名徒步的驴友也被立案调查。
珍爱生命,敬畏自然。希望这样的事以后能不再发生,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得到警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