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当城市地面交通陷入拥堵、土地资源接近开发极限,人类对“第三空间”——低空领域的探索正从科幻走向现实。在这场全球城市竞争的新赛道中,深圳以“低空大脑”为支点,撬动了一场从制度到技术的系统性变革。从2023年《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出台,到2025年全球首个城市级低空数字孪生系统的落地,深圳不仅突破了传统空域管理的“天花板”,更通过实景三维建模、5G-A通感一体、人工智能调度等前沿技术,将低空空域转化为可计算、可调度、可增值的数字资产。这场革命不仅重塑了城市物流、交通、应急等传统业态,更在定义低空经济的“中国标准”,为全球城市治理提供“天空之城”的数字化范本。
 ![]()
从“禁飞区”到“数字空域”
深圳的低空经济崛起,始于一场对传统空域管理制度的“颠覆性手术”。长期以来,中国1000米以下低空空域被视为“敏感区”,飞行审批需经军方、民航、地方多部门协调,流程冗长、成本高昂。2023年,深圳市政府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首次将低空空域规划、分配、使用权下放至地方政府,终结了“空域申请靠跑关系、飞行调度靠经验”的低效模式。
在龙华区试点中,企业通过“低空经济服务平台”提交航线申请后,系统自动比对气象、禁飞区、电磁环境等160余万条动态数据,2小时内完成审批。例如,美团无人机从南山科技园配送至福田中心区,系统实时识别沿途12栋超高层建筑的“危险区”(建筑高度+50米安全余量),自动生成绕飞路径,将传统3天的勘查时间压缩至1小时。这种“数据驱动审批”模式,使深圳低空航线密度从2023年的50条增至2025年的1000条,覆盖70%人口区域。
 ![]()
低空经济涉及交通、民航、公安、气象等12个部门,传统“各自为政”导致监管空白。深圳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制定飞行器适航标准、驾驶员资质认证、事故责任划分等规则。例如,针对无人机“黑飞”问题,深圳构建“北斗三号短报文+5G基站”双重监管系统:在禁飞区边界部署5G基站,通过信号干扰强制返航;对合规飞行器,则通过北斗卫星实现厘米级定位,确保飞行轨迹可追溯。2025年台风“苏拉”期间,该系统提前12小时预警龙华区低洼区域内涝风险,联动50架无人机实时监测,避免经济损失超2亿元。
针对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新型载具,深圳联合中国民航局建立“深圳适航审定中心”,制定《eVTOL适航标准》,将传统飞机2-3年的适航周期压缩至1年内。2025年,亿航智能EH216-S型无人机在深圳完成全球首次跨城载人飞行(蛇口邮轮母港至珠海横琴),标志着中国eVTOL商业化迈出关键一步。截至2025年,深圳已聚集低空经济企业超2000家,涵盖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全链条,年产值突破1300亿元。
这场制度革命的底层逻辑,是将空域从“物理资源”转化为“数字资产”。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联合华为、大疆等企业构建的全球首个城市级实景三维模型,分辨率优于3.5厘米,可精准复现建筑轮廓、电力线路等细节。该模型整合了气象、电磁、人口等动态数据,为航线规划提供“数字沙盘”。正如深圳市发改委负责人所言:“过去空域是‘划块分配’,现在是‘按需调度’;过去飞行是‘人工指挥’,现在是‘算法自主决策’。”
 ![]()
从“地面延伸”到“空天一体”
深圳“低空经济大脑”的核心,在于对空域的“全要素数字化”。传统空域管理依赖人工经验,存在资源分配粗放、应急响应滞后等问题。深圳通过实景三维建模、人工智能调度、5G-A通感一体等技术,将低空空域划分为10米×10米的立体网格,每个网格实时更新气象条件、飞行器密度、禁飞区等16类参数,使空域资源分配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2024年,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航天科工、腾讯完成全球首个城市级实景三维模型建设。该模型采用倾斜摄影、激光雷达等技术,采集了超过50万张高分辨率影像,构建了覆盖全市2000平方公里的数字底座。与传统二维地图相比,实景三维模型可直观显示建筑高度、桥梁结构、植被覆盖等立体信息,为低空航线规划提供“所见即所得”的支撑。
低空飞行的复杂性在于多飞行器、多任务的实时协同。深圳开发的“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千架级飞行器的动态调度。该系统接入气象、空管、应急等28个部门的数据源,每秒处理超10万条信息,可预测5分钟内的空域冲突风险。
在日常运营中,SILAS系统根据美团外卖订单热力图,动态调整无人机配送频次:午餐时段(11:00-13:00)航线密度提升30%,晚高峰(18:00-20:00)则优先保障医疗物资运输。在应急场景中,系统可联动消防、医疗等部门,快速规划救援航线。2025年粤北山火救援中,50架无人机深入火场核心区,每10分钟向指挥部回传一次热成像数据,为灭火决策提供关键支持。
低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通信、感知、导航等技术的系统性创新。深圳在三大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一是5G-A通感一体技术。传统雷达体积大、成本高,难以在城市部署。深圳联合华为研发的5G-A基站,将通信与感知功能集成于同一设备,通过毫米波频段实现2000米高度、1公里半径的飞行器探测,精度达0.1米。在珠江口海域试点中,该技术使无人机与船只的通信时延从300毫秒降至20毫秒,支持海上风电巡检的实时图传。
二是北斗三号短报文技术。在无地面网络覆盖的区域,飞行器可通过北斗卫星发送位置、状态等信息。深圳将该技术应用于应急救援无人机,在2025年粤北山火救援中,无人机深入火场核心区,每10分钟向指挥部回传一次热成像数据,为灭火决策提供关键支持。
三是eVTOL适航技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深圳企业亿航智能研发的EH216-S型无人机,采用全备份飞行控制系统、锂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满电续航30公里。2025年,该机型在深圳完成全球首次跨城载人飞行,标志着eVTOL从“试验品”迈向“商品”。
 ![]()
结 语
当1200个起降点如星辰般点缀深圳天际线,当1000条航线编织成立体交通网,这座城市正用科技创新重新定义“向上生长”的边界。深圳的实践证明,低空经济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抓手,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试金石——它用数据破解了制度困境,用算法重构了空域资源,用生态链接了全球市场。
低空经济的终极目标,或许不仅是“飞起来”,更是“飞得聪明、飞得可持续”。在深圳的实践中,我们看到技术如何破解制度困境,数据如何重构空域资源,生态如何链接全球市场。当其他城市仍在讨论“是否发展低空经济”时,深圳已通过“政策+技术+生态”的三重突破,为全球提供了“如何发展低空经济”的中国答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