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ymq120@yeah.net 对于来稿,默认为原创
凌晨 3 点 17 分,市一院急诊楼的灯光刺破夜色。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远及近,护士站的红灯突然亮起,正在写护理记录的林小燕猛地抬头,抓起白大褂下摆就往抢救室跑 —— 这是她在急诊室工作的第8年,早已习惯这样突如其来的 “战斗”。
![]()
作为三甲医院急诊科的“老护士”,林小燕早习惯了,但每一次,依然会被这种生命的紧迫感攥紧心脏。
很多人以为急诊科是“按铃即看”的地方,其实这里的每一分钟都在打仗。
抢救室里永远有8-10张床,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的蜂鸣声叠在一起,像首永不停歇的重金属摇滚。护士站的电子屏上,红色警报灯每隔几分钟就会炸亮:“3床室颤!”“5床血氧掉到80%!”“7床家属情绪激动!”
上周三凌晨,我们同时接诊了三个危急患者:车祸脾破裂的年轻人、心梗的独居奶奶、误服农药的留守儿童。
23岁的小伙子被推进来时腹腔积血1500ml,主刀医生边按压出血点边吼:“自体血回输机呢?快!”
78岁的奶奶胸痛到说不出话,家属在外地赶不回来,我握着她的手测心电图,她突然用方言说:“闺女,我冷。”我立刻把毯子裹在她身上。
5岁的妞妞蜷缩在推床上,农药味刺鼻,妈妈跪在地上哭到瘫软。护士长冲过去接过孩子,一边洗胃一边轻声哄:“妞妞最勇敢了,阿姨给你举着输液管,咱们数星星好不好?”
那天我们从凌晨1点忙到早上8点,没人吃一口饭,但当小伙子的血压终于稳住,奶奶被送进导管室,妞妞洗完胃后对着护士长露出笑脸时,所有疲惫都成了值得。
急诊室的时间从不是线性的。它可能前一秒在和死神拔河,下一秒就被家属的一句“谢谢”暖得发酸;可能刚给患者擦净血污,又要跪下来给哭闹的孩子扎针。
总有人问我:“你们每天面对这些,会不会变得麻木?”
其实不会。麻木的是技术,不是人心。
上个月抢救过一位81岁的爷爷,心梗合并呼吸衰竭。他女儿赶到医院时,爷爷已经上了ECMO。老人醒过来第一句话是:“别告诉我闺女花了多少钱,就说治得差不多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退休工资不高,一辈子省吃俭用供女儿读书。
女儿握着父亲的手哭:“爸,您别操心钱,我卖了车也能治。”爷爷却用尽力气摇头,监护仪的心跳曲线跟着他的颤抖起伏。最后他是在睡梦里走的,脸上带着点释然的笑。
还有位长期酗酒的肝硬化患者,每次喝醉就摔得浑身是伤。有次他吐了护士小吴一身,骂骂咧咧说“老子有的是钱”,小吴没说话,默默换好衣服继续给他擦身。后来他戒了酒来做复查,专门找到小吴:“之前是我混蛋,谢谢你没嫌弃我。”
急诊科像面镜子,照见人性的复杂:有撒泼打滚的,有默默致谢的;有把医护当救命稻草的,也有把我们当出气筒的。
但我们见得多了,反而更懂:每个情绪失控的家属背后,可能都藏着一个濒临崩溃的家庭;每个看似冷漠的患者心里,或许也压着不敢说出口的恐惧。
此刻,窗外的天开始泛白。抢救室的门又开了,新的一天在消毒水味里启动。
林小燕整理好治疗车,把体温计甩到35℃以下,等着下一个患者的到来。
急诊室的故事永远不会剧终,但只要我们彼此靠近一点,那些关于生命的紧张、温暖与遗憾,都会变成人间最珍贵的注脚。
愿所有拼尽全力的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