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罕见曝光歼35厂房细节,新出厂未刷漆歼35机身编号曝光细节引起广泛关注,解放军一直在“闷声发大财”,官宣入役30天,产量突破60,,远超F-35成世界第一?
![]()
“30天60架”的真相:编号不是流水账
先掰扯清楚一个关键误会:“官宣入役30天造60架”,其实是把“时间算错了”“产能账算乱了”。
![]()
首先得搞明白歼35啥时候“官宣入役”——空军版的歼35早在2024年11月珠海航展前,就被空军装备部正式说过列装了;海军舰载版是2025年9月3日大阅兵时才亮出来的。
大伙儿说的“30天”,其实是从海军版官宣到央视曝光厂房细节的时间差,根本不是这战机刚开始大批量生产的起点。
再看那被热议的“3557”编号,军机编号可不是造一架编一个号那么简单,是按批次、按型号来分的。早期歼35的测试机是3503号,到福建舰弹射时的3505、3506号,已经是定型后能量产的机型了。
![]()
从3500开头的初始批次到3557号,看着差了57个号,但中间夹着空军版、海军版的不同型号,还有用来试验改进的原型机,不是真就造了57架。
更重要的是,解放军军机一般是“先列装,后官宣”,官宣的时候往往已经实际用了半年到一年了,也就是说3557号机对应的产能,是过去一年慢慢攒下来的,不是30天里突击造出来的。
![]()
央视镜头里的“绿皮机”也藏着门道——这些没刷隐身涂层的,其实是刚下线的机身,还得做雷达调试、装武器系统,好多工序走完才能交给部队。
沈飞的生产线虽说效率高,但从机身造好到整架飞机能交出去,最快也得两三个月,30天根本完不成60架的全流程。所以说“60架规模”,更靠谱的说法是歼35从小批量生产到现在的累计产量,刚好借着官宣的机会一起曝光了而已。
产量比拼的实底:F-35没那么神了
![]()
要知道歼35产量算不算“世界第一”,得先看看F-35的真实产能到底咋样。看洛克希德·马丁2025年初给的数据,2024年F-35全世界才交了110架,平均一个月还不到10架。
这数比它巅峰时的140架少了不少,问题出在“带着毛病生产”——五角大楼自己都承认,F-35有800多项软硬件问题,其中7个还是严重隐患,2025年上半年甚至因为质量不行,拒收了一批新机。
更麻烦的是它的供应链是跨国的,欧洲零件经常延迟,土耳其的供应商又被制裁,生产线动不动就“断顿”,产能自然上不去。
![]()
再看歼35的产能节奏,2024年10月的时候,还有人分析说它在小批量生产,估计一年也就造10到12架;但到2025年下半年,沈飞的生产线全面开起来后,产能明显快了。
央视拍的厂房画面里,能看到5架处于不同装配阶段的歼35同时在造,这种“好几架一起弄”的模式,就是产能在释放的信号。不过得说清楚,歼35现在一年具体造多少还没公开,但就算往多了估一年造50架,也还没超过F-35的年交付量。
![]()
但关键差别在“增长势头”——F-35的产能已经到顶了,而歼35才刚进入量产加速期,再加上歼20一年能造120架的基础,中国两款五代机加起来的总产能,已经超过美国单一型号的产能了。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F-35的“高产”里有不少是出口的,2024年交的110架里,近40%是给盟国的,美军自己用的其实不到70架。
而歼35目前主要是满足国内需求,福建舰需要36架舰载型,空军还得用它跟歼20搭配着来,需求催着产能往上走。
![]()
现在巴基斯坦已经订了首批6架出口版的歼35AE,以后出口市场打开了,产能还能再提一提。
产能爆发的底气:中国航空工业的真本事
歼35能这么快把产能提上来,不是靠临时赶工,是中国航空工业攒了好多年的本事集中爆发了。
![]()
最核心的支撑是生产线升级——沈飞新搞的脉动生产线,能同时生产歼35、歼15T、歼16这几种机型,不用来回调设备;用3D打印做钛合金主承力框这种复杂零件,一下子少了70%的零件,故障也少了快一半。
央视镜头里一晃而过的自动化装配臂,72小时就能完成从机身框架到机翼对接的核心活儿,这效率比以前的老生产线快了3倍还多。
供应链的“全国产化”才是关键。歼35的关键部件,从涡扇-19发动机到有源相控阵雷达,再到隐身涂层的材料,全是国内230家供应商一起搞定的,没有任何“卡脖子”的地方。
![]()
不像F-35,供氧系统靠英国零件,一旦出问题就得全球停飞整改。咱们的歼35,从发动机尾喷口的耐热材料到雷达的核心组件,要啥都能随时调过来,产能才能稳得住。
更重要的是“需求和技术对得准”。歼35从一开始研发就定了“空军、海军都能用”的目标,既能适配福建舰的电磁弹射,也能在辽宁舰上滑跃起飞,这种“一个型号满足多种需求”的设计,省了切换生产线的麻烦。
而F-35为了兼顾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搞出三种不同型号,结果设计越搞越复杂,毛病一大堆,光软件问题就拖慢了Block 4升级计划,直接影响交付速度。
![]()
中国军工的思路更实在:先把核心性能弄扎实,再用模块化设计适配不同场景,反而让量产更顺。
说到底,歼35的产能事儿,根本不是“30天造60架”的神话,是中国航空工业从跟着别人跑到跟别人并肩跑的证明。那些被热议的编号,其实是技术一点点积累的印记;厂房里的“绿皮机”,是咱们工业体系实力的体现。
![]()
比起“超过F-35”的噱头,更该关注的是:当美国还在为F-35的毛病扯皮时,中国已经靠着自己能掌控的工业体系,稳稳抓牢了五代机量产的主动权。这不是“闷声发大财”,是攒够了实力后的自然结果。
信息来源:
央视网——[正午国防军事]“海天双雄”歼-35和歼-35A 记者探访航空工业沈飞机库 记录生产过程中的两型战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