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胖胖。
我对主流赋予、附加的意义,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感。
胖胖一直以来认为,有些东西,本来没意义,但主流喜欢给它加上一层意义,好像不加,就不高尚。
佛陀谓之“所相皆虚妄”。
所相一旦被赋义,就意味着它要服务于某种秩序:
情绪的秩序、权力的秩序,又或者是道德的秩序。
时代在进步,可陈腐的观念却根深蒂固。
制造下位感,这便是主流最擅长的伎俩之一。
胖胖对这事其实感触颇深。
无论是一些婚礼上,本该是幸福的场面,却被硬生生整成一场感恩、情感绑架。
又或是胖胖初中时经历过的那种“集体煽情式”感恩教育。
台上喊着:“父母生你养你多不容易!”
然后开始指责:“你们这些孩子,不懂得感恩!”
“有没有给父母洗过脚?”
情绪一点点被推高,最后全班几十号人,开始哭。
结尾当然少不了那首《感恩的心》。
主持人说:“孩子,你们今天流的眼泪是值得的,因为你们懂得了感恩。”
他们口中的“感恩”,其实是一种控制。
制造感恩,制造下位感,让人觉得自己亏欠一切,
然后开始自我谴责、自我内耗,觉得是自己不够好、不够孝顺、不够懂事。
这种逻辑极其令人作呕,它的本质上就是让人活在不平等的愧疚里。
先让你感到亏欠,再让你主动顺从,通过一次情感殖民,把人打回“被教育者”的位置。
让个体在道德绑架中学会感恩,让服从披上懂事的外衣。
久而久之,你就会忘了自己也有权利、有感受、有不被操控的自由。
最近有一则新闻,胖胖自认为有必要提一嘴:
![]()
家长们整齐地跪在地上,学生被蒙上眼睛,从家长背上踩过去。
视频背景配着抒情音乐,有人喊着“走吧!走吧!”,当学生摘下眼罩,看到自己踩过的是父母的背时,许多人当场哭了。
其实,胖胖到现在还不确切知道,什么人算得上“为人师表”,但什么“人”不算,我倒是越来越清楚了。
如果只是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就能被筛选为“教育者”,那孩子讲台高踞的,不过是形式上的符号,只是穿上了权威的外衣罢了!
胖胖看到教育局的回应是:
活动并非学校官方组织,而是两个班级自行举办。
但这并不能否认、掩盖掉一个事实:
这样的“愧疚式教育”,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有网友称,“我是已经毕业的前几届的,我们那届也搞过,但是没这么大阵仗,我们那届是让男同学趴地上。”
几年前他们学校也搞过类似的活动,只是那次是学生趴在地上,这次换成了家长。
角色换了,逻辑没变。
不论是学生趴下还是家长跪下,背后那套叙事在胖胖看来其实都一样:牺牲、感恩、亏欠……
这类愧疚教育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并不只是教育方式的问题,而是观念结构的问题。
在这种观念里,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学会思考,而是让人学会顺从,这就非常可怕了,一个人若被教育成对权威、对父母、对老师都心怀愧疚,那他在未来面对任何形式的压迫时,都会先责怪自己。
“是不是我不够努力?”“是不是我不够懂事?”
这是最深层的恐怖。
愧疚教育,归根结底它本质上是一种道德驯化。
以“爱”为名,让人习惯于服从。以“感恩”为旗,让人忘记思考。以“教育”为借口,却在情绪中偷换了逻辑,让学生以为痛苦是通往善良的门票。
教育的意义,从何时变成如此可怖的一幕?
胖胖理解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是让一个人理解爱,而不是惧怕爱,不是在泪水中学习屈服。
当一所学校以制造愧疚的方式教育孩子,它实际上在教人如何成为情绪的奴隶。
孩子以为自己在表达爱,实际上是在被操纵,被某种陈旧的道德逻辑推向深处:
你不该质疑,你只该感恩。
这种“愧疚式教育”之所以屡屡出现,原因就在于它简单、有效、能出效果。
哭,就是成功,感动,就是成绩。
教育被简化为情绪制造,校方得了面子,视频有了传播,大家都显得“有教育意义”。
但被践踏的,是教育的理性与尊严。
当“感动”成了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结果,那在我看来便是一种“反教育”。
布莱希特在诗中曾言:
“学问除了增加我们的知识,也平添我们的苦恼,它值得像宗教那样受尊重,因为宗教增加无知并没有减少受尊重。”
胖胖深感认同,如果尊重知识和教育的价值,只是尊重形式、尊重表面感动,那和尊重无知一样空洞。
学问带来的苦恼,是思考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操控的工具;教育带来的责任,是培养独立人格,而不是情感奴隶。
当学校试着把孩子的顺从当作教育的成就时,我们失去的,比流的泪水更多是理性、尊严和自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