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昨天,我已经直播年度演讲写稿了10天了,有多少伙伴看过直播?欢迎在评论区举个手。
如果你同时关注了我和罗老师,也许你的微信直播区会出现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2个半百中年老年人,排排坐写稿稿。
![]()
公司一群年轻小崽子,甚至趁我闭关,管不到他们,做了一对“情头”。
![]()
![]()
真有一套。
今年,我还给自己立了个flag:稿子写不完就不刮胡子。你看,这才一个多礼拜,我就成了这副样子。估计等写完今年“进化的力量·刘润年度演讲”,我就真成达尔文了。
![]()
好了,闲话先扯到这。如果你有兴趣,欢迎去“刘润商业频道”账号监督我写稿。
今天,我特别想和你分享这次写稿过程里,一个很大的感受:
我的写稿流程是这样的:二十多天的闭关,我把它分为“3轮”。第1轮的8天,我每天写1个模块,直到写完全部8个模块。第2轮的8天,我继续每天1个模块,把已经完成的8个模块全部“重写”一遍。
没错,我已经正式进入了第二轮,进入了艰难的重写流程。欢迎去“刘润商业频道”账号直播间监督我写稿。
很多人好奇,都写完了,为啥要重写?既然你天天叨叨自己时间多么多么值钱,为啥不能在第1轮一步到位?
原因很简单:心力不够,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
你看,我的语速是每分钟250字,一个模块半小时,那就是7500字。看起来不多,这个公众号有时候一些又臭又长的文章,都不止7500字。但这么连续干8天,并且每天都是从0开始,遣词造句、梳理逻辑关系。敲出二百个字又删掉,抓耳挠腮怎么都想不出合适的措辞。这是一次漫长的心力长征。
装修过房子的朋友一定能理解,刚开始大家都胸怀大志,要把房子装修成最理想的小屋。但紧接着就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这里尺寸不对、那里没有预留、还有一大堆工期问题、成本问题...到最后,所有人都会说出一句话:算了,就这样吧,不想折腾了。
写稿,是一模一样的过程,我的大脑里会无数次冒出一句话:
要不,差不多得了。
就说一个细节,在我写稿的同时,我的内容助理歌平,也在同步帮我验证数据、梳理逻辑。我能感觉到,他带着强大的素质,和对我这位老人家那仅剩的一丝丝所谓“尊敬”,强忍着没有说出这么一句话:你这第1轮写的是什么玩意?文字啰嗦、语言混乱、根本没法看。
怎么办?难道真的差不多得了?当然不行,对不起我自己,更对不起买票来的两千多观众。咬牙改到完美?但那是一种身心都已经累到极限的感觉,多一个字都敲不出来了。
没错,设置这第2轮的重写,就是为了给我的“差不多得了”,留出冗余。
我很清楚的告诉自己:我不需要一步到位,第1轮的目标就是“完成”,无论多烂,先写一版出来。第2轮、甚至第3轮的目标,才是“完美”。
这样,等到第2轮修改时,我就会发现一系列非常神奇的事情:
我不是从0起步一篇7500字的大文章,而是对着一篇已经完成的稿子,改进它、完善它。
我不是孤立的看这一个模块,而是已经获得了八个模块的“全局观”。我可以注意到,哎呦,这个第三模块的案例,似乎可以和第六模块的一句话呼应上。
我不用把心力放在遣词造句上,而是可以有充足的心力,思考现场的展现效果。比如,这个案例似乎可以用一个很帅的动画展示?赶紧和PPT团队沟通一下,看技术上能否实现。
第1轮,是体力活。第2轮,是脑力活。没有完成,完美就是空中楼阁。
如果非要起个名字,也许可以叫它“脚手架写作法”。你看这个过程,是不是特别像建筑工地的脚手架?
第一轮的目标,是不计美丑、不顾细节,用最快的速度,先把脚手架搭起来。这个脚手架可能歪歪扭扭,接口处还用着临时的绳子捆绑,但它定义了整个建筑的高度、结构和边界。然后,第二轮砌墙,第三轮精装修。如果没有这个脚手架,你都不知道砖头该往哪里塞。
为什么很多人写东西会崩溃?因为他们想在脑子里一边设计脚手架,一边砌墙,一边搞精装修。你的心力,就在这三个小人的无休止内耗中,活活被耗尽。最终,大脑死机,只剩下屏幕上那个孤独闪烁的光标,对着你发呆。
想想看我们的生活、工作,真的太多事情都是这样。
比如,看到家里乱七八糟,下决心要来一次断舍离。打开这个站那个书,收藏了80个日本主妇的收纳视频、下载了5个收纳APP、对比了20款收纳箱的优劣,学到了“竖立收纳法”、“二八原则”、“怦然心动整理法”。
然后,看累了,把床上的衣服往旁边哗啦一推,躺下睡觉。
而真正能把家收拾干净的人,都是从极其简洁的“第一步”开始:今天必须把这个床收拾出来,不管是叠进衣柜、扔进洗衣机、哪怕扔到沙发上堆着也好,总之必须把床收拾干净。它没有章法、不系统、没有任何理论,却是你整理完整个房间的能量来源。
同样的道理,健身的第一步不是买一大堆装备,而是“今晚怎么着都下楼走15分钟”。做产品的第一步不是读乔布斯马斯克传,而是“找到一个潜在用户,仔细听听他的需求”。学新语言的第一步不是背5000个单词,而是“今天就学会怎么打招呼和说再见”。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据说来自海明威,有点粗俗,但话糙理不糙:任何东西的初稿都是粑粑(The first draft of anything is shit)。
罗振宇老师也经常说,所谓的长期主义,就是把一个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触手可及的小目标。发大愿、磕长头、迈小步、不停步。再大的工程,都是这样一步一步一步,逼近终点。
开始做年度演讲后,我才明白,这真真不是空谈。
然而,为什么很多人迟迟不愿“完成”一个哪怕是60分的版本?这背后,是一个极其隐蔽,却又极其强大的心魔在作祟:
不完成,就永远不会犯错。我们害怕的不是“失败”,而是“被评价”。
一个未完成的作品,是“薛定谔的作品”。它永远处于“又牛又垃圾”的叠加态。只要我永远不完成,它就永远有惊为天人的可能。在这种可能性里,我的自尊是安全的、我的内心是平和的、我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
而一旦完成,它就成了一个可以被审视、批判、甚至嘲笑的对象。我们害怕的,正是那些来自外部(甚至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就这?你也不过如此。
破解的方法也很简单:想通这套逻辑,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也许下次你遇到类似难题时,终于可以仰天大笑,迈出你的第一步。
毕竟,那些整天喊“追求100分”的人,最后经常交了白卷。
观点/ 刘润主笔/ 歌平/ 歌平版面/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第2737篇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任何机构或个人抓取本文内容,用于训练AI大模型等用途
PS:亲爱的朋友,我的年度演讲,已经到了最后筹备阶段,还有最后18天。
1年筹备、1月准备、1日呈现。我已经迫不及待,把我这1年在世界各地最精华的商业收获,浓缩成4个小时分享给你。
我们的线下门票,还有最后一部分余量。我们会将早鸟优惠价继续开放一段时间,期待你的到来。如果你想知道现场和线上相比有什么独特的体验,欢迎看看。
点击下图可以了解详情。10月25日,上海。我们不见不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