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在清远,热门景区人多喧嚣,我刻意避开人挤人的打卡点,寻访清远老城区深藏着的故事,这一站我却在凤城街道南部的麦围大街,寻得了一处与民国时清远首富麦楚珍有关的建筑。此前探访过麦楚珍所建筑的麦天合旧址,那些被榕树根系缠绕的残垣断壁,让人们提到民国时期清远首富麦楚珍的名字多了几分沧桑感。现在站在麦围大街上,目光穿过熙攘的商铺与人流,“接湾麦公祠”的石质门额静静矗立,这处由麦楚珍倡建的建筑,正以更完整的姿态,诉说着一段关于家族、乡贤与时代的往事。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民国时清远首富麦楚珍,祖父以种养业发家,父亲麦霖芳在清城上廓街石灰塘开设“天合”押店,经营钱银汇兑与典押业。清末国力衰微,麦楚珍秉持“实业救国”理念,于民国五年(1916年)联合林实初、梁逸三等人,集资白银约5万元创办民兴火柴厂与光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开启清远近代工商业新篇章。他还独资或合资经营8间企业,涵盖当押铺、平码行、货栈、粮油、内河航运等领域,在清远多圩镇及广州、香港均设有店铺,业务涉及当押、丝绸、纸庄、五金等。
![]()
麦楚珍凭借远见,创下三个“清远第一”:创办光远电灯公司,为清远办电之始;设立民兴火柴制造局,是清远首家大规模火柴厂(当时全国仅24间);修建清远第一条民办公路——清银公路(清远至银盏)。
![]()
今天寻访的接湾麦公祠位于清远凤城街道的古村麦围。麦围的故事,要从明崇祯十七年(1644)说起。那一年,麦接湾(字学聪)带着家族迁徙至此,开村定居,“麦围”这个名字便随着世代繁衍流传下来。想象当年,这里应是农田连片、鱼塘交错的乡野景象,而如今,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早已将旧貌重塑——麦围大街成了核心,周边楼房林立,商铺里的叫卖声、巷道中行人的脚步声交织,一派经贸活跃的城市烟火气。若不是接湾麦公祠的存在,或许很少有人会留意到,这片繁华街区的根系,深植于数百年前的家族迁徙史中。
![]()
沿着街道往里走,越靠近接湾麦公祠,周遭的喧嚣似乎越淡。这座始建于1924年的宗祠,最初是为纪念麦围麦姓开基始祖麦接湾而建,而推动这一切的,正是当时的商业巨子、民族资本家麦楚珍。作为清远麦氏乡贤,他不仅在商界创下了传奇,更将目光投向了家族与乡邻,用一座宗祠串联起麦氏族人的情感纽带。史料记载,接湾麦公祠原是三间三进的规整布局,如今虽只剩二进,由头门、两廊、后堂构成,但266.7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仍能让人想见它当年的恢宏。
![]()
![]()
站在头门前,最先吸引目光门额上“接湾麦公祠”五个大字,是整座建筑的灵魂所在。石刻字体浑厚有力,历经近百年风雨,字迹依旧清晰,仿佛在郑重宣告这座宗祠的身份。墙楣上的彩绘已被重整,人物、花鸟图案清晰:身着传统服饰的人物姿态各异,或端坐交谈,或手持器物,似在演绎着家族中的日常场景;旁边的花鸟栩栩如生,牡丹开得艳丽,喜鹊立于枝头,传递出“富贵吉祥”的寓意。这些彩绘不仅是装饰,更像是一部无声的画卷,记录着麦氏家族的文化信仰与生活愿景。
![]()
走进头门内侧,一厅二房的布局简洁规整。红阶砖铺地,砖面虽已被岁月磨得有些光滑,却依旧坚实。指尖拂过墙面的青砖,能感受到砖面的粗糙质感,这些青砖大多是民国时期的旧物,每一块都承载着近百年的时光。抬头望去,硬山顶的屋顶架构清晰可见,人字封火山墙线条利落,灰塑博古脊两端微微上翘,脊上的图案虽历经风雨侵蚀,仍能看出博古架与各类器物的造型,这是民国时期建筑中常见的元素,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展现了当时的审美风尚。
![]()
穿过头门,便来到后堂与两廊区域。这里的建筑细节更为精巧,尤其是上堂的梁架结构——瓜柱穿斗与抬梁混合的设计,既稳固又节省材料,展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4根红木金柱笔直矗立,底部的石柱础沉稳厚重,柱础上的纹路虽有些模糊,但仍能看出精心雕琢的痕迹。或许这也是麦楚珍希望家族既能保有商业的锐气,又能传承文化修养的写照。
![]()
后堂原本设有祖先牌位,是麦氏族人祭祀先祖的地方,可以想象出当年祭祀时的庄重场景:族人齐聚于此,焚香祭拜,诵读祭文,将对先祖的崇敬与对家族的期许娓娓道来。麦楚珍作为倡建者及资助者,想必也曾站在这里,看着族人团结一心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这座宗祠,于他而言,或许不仅是对先祖的纪念,更是对乡邻、对家族的一份责任——用建筑凝聚人心,让麦氏族人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保有归属感。
![]()
接湾麦公祠的历史并非只有“宗祠”这一个身份,在某个时期,它曾作为古城小学和古城幼儿园的课堂,朗朗书声与孩童的嬉笑声曾在这里回荡。想象当年,孩子们在红阶砖铺就的教室里读书写字,在雕梁画栋的廊下追逐嬉戏,古老的建筑与稚嫩的生命相遇,碰撞出别样的火花。这段经历,让接湾麦公祠不再只是一座冰冷的古建筑,更多了几分烟火气与人文温度,它见证了麦氏家族的传承,也见证了清远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
2001年,接湾麦公祠被公布为清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修复。如今我们看到的模样,既有对原始风貌的保留,也有对破损部分的修补。修复者们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块砖瓦、每一处雕饰,尽量让这座建筑保持着民国时期的韵味。站在宗祠的庭院中,看着阳光洒在灰塑博古脊上,听着远处街道传来的隐约声响,忽然觉得,麦楚珍的印记从未离开过清远。他所倡建的接湾麦公祠,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在岁月流转中,将家族的故事、乡贤的情怀,一一传递给每一个前来寻访的人。
离开麦围大街时,回头再望接湾麦公祠,它在周边现代建筑的映衬下,显得愈发独特。国庆假期的避人流之旅,因这处历史文化地点而变得意义非凡。如果说麦天合的残垣让人体会到时代变迁的无常,那么接湾麦公祠则让人看到了历史传承的力量——麦楚珍作为民国时期的清远首富,留下的不仅是商业传奇,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而我们这些寻访者,正是沿着这座桥梁,一步步靠近清远的历史深处,读懂那些藏在砖瓦间的故事与情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