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西方眼看中国》系列文章,一直是料爷特别青睐和看重的。
因为我相信,他人的眼睛,会带我们发现自己原来不曾关照过的地方。西方人看待中国,在整个文明框架的视野下有着较为清晰的理性。
这种“换个视角看中国”的陌生感与新思考,正是魅力所在。
那么这一期,料爷为大家提供的是西方新闻人的视角,从老照片和插画中,带你看中国民国史的另一面:20世纪20-4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性过着怎样的生活,又呈现出何等风貌。
公众视野中的独立女人
![]()
《伦敦新闻画报》上刊登的郑毓秀
在1927年4月2日出版的《伦敦新闻画报》中,刊登了一张女性的全身照。照片上的女性打扮得很洋气,脸上有一种肃静而端庄的优雅。一手插口袋一手背后,腼腆中还有点随性。她叫郑毓秀,你可能想不到,她是位大法官。
郑毓秀身份传奇,她是第一位在西方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女性,也是中国第一个被任命的女性大法官。
在古老中国传统女性环境中脱颖而出的知识分子形象,郑毓秀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西方公众视野中。
末代皇帝身边的女人
![]()
在天津花园的溥仪婉容与勋爵夫妇、庄士敦先生
说完中国独立知识女性,我们来看一个最具传统性的女人。1931年11月的《伦敦新闻画报》封面,刊载了这张照片,它的描述是:中国末代皇帝“亨利溥仪先生”在天津栖身之处的行踪。
但其实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是“前皇帝”了,因为1912年他便退位。这里是天津的使馆区租界花园。相比溥仪洋气的身份名字以及身边三个洋人现代的服饰,右侧的前皇后婉容装扮中就显出了那浓浓的传统味道。
相比于1931年和溥仪轰轰烈烈离婚的文绣,婉容的婚姻和整个人,都和她那身传统的清服一样,被牢牢锁在了中国历史与制度中。
海外中国电影中的女人
![]()
在《柳碟缘》中扮演女主角金枝的女演员李曼丽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出口海外的电影叫《柳碟缘》,讲述的是女孩金枝悲惨的爱情故事。这部电影的所有角色包括女主李曼丽均为中国人扮演,却是由英国电影公司拍摄的。2月21日,英国王后特意出席了该片的日场首映仪式。这次电影放映的所有收入都将捐献给一家英国儿童医院。
1927年2月26日的《伦敦新闻画报》上,刊登了这部电影即将在英国上映的消息,靠着这张剧照中令西方人感到陌生和好奇的中国女演员形象,以及故事中整个东方女性“封建婚姻”内核的冲击,迅速掀起了群众甚至王室的热议。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呈现出明显的跨国和混合的文化属性。也许我们在看待这部电影时,可以充分意识到由它折射出来的那个时代中国电影生态的复杂性。
传统大户人家的女人
![]()
民国富裕家庭女性画像
让我们回到中国最传统的女性生活方式——家庭生活中来。1930年刊登在西方新闻上的两张女性绘画,也许是西方人眼中中国富裕家庭妇女的群像。
在《中国妇女的日常生活》这篇文章中,德国女画家豪尔这样写道:“她根本不用管自己的孩子们,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一位男仆或女仆照料,所以当母亲带着孩子们去散步时,那将是一个很大的排场……每当有客人来拜访男主人的时候,女眷们就在她们自己的内院进餐,因为她们是不可以被男性客人看到的……古老满族家庭的润格格信奉传统的生活方式,身上穿的是20或40年前的衣服式样,而非现代中国的时新服装。”
![]()
民国富裕家庭中的两位女性在吃饭,她们是一妻一妾。
在西方媒体人眼中,30年代民国的中国女性是这样的“侧写”——她们在家庭中获得了一定的劳动豁免权,但身份地位依然附属于男性,同时礼仪与审美上因循守旧。即使他们并不明白,这也许是我们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国家,用来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有效方式。
陋习延续的年轻女人
![]()
根据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兴起缠足始自南唐。当时后主偏爱小脚嫔妃,从此缠足之风开始盛行。从17世纪30年代清朝起,就有过大大小小的禁足禁令,一直到1912孙中山在全国才正式废除裹小脚。
不过,在1946年12月的《伦敦新闻画报》上,依然刊登了这样一幕:一个年轻的中国少女在路上兜售手工刺绣的枕头,有时还靠跳舞来吸引顾客。值得注意的是,她依然是个小脚姑娘。不止她,身边这些小女孩,都延续着裹脚陋习。
西方媒体描述为这是一个“不变的东方”,一个庞大的、不慌不忙的,深深扎根于农业的社会。裹脚是一种落后的文明象征,即使那个时代的中国已经爆发了改良和改革运动,但反映在女性身上的这种现象,依然证明了精神文明发展的滞后性。
新旧时尚的女人
![]()
身穿传统中式服装的北京社会各界妇女代表
![]()
身穿现代西式服装的北京社会各界妇女代表
还记得电视剧《潜伏》里的一个情节吗?当时为了促成两方合作,新闻发布会上让妇女代表们都穿上新式的服装,显示出一种女性的新面貌。
在1928年的《伦敦新闻画报》上,就刊登了这样两张颇有对比意味的照片:她们都是当时北京时尚圈著名的社交名媛,却出现了两种时尚风向,一个是依然固守旧时传统中国服饰,一个是以采纳新式的现代服装。而西方媒体给出的评论是,中国上流社会女性对西式服饰的喜爱,也证明了远东现代化运动的力量。
服饰,是形象观念的一种外化。服饰的两极化,正是剧烈变动中的民国的样子。
料爷说
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风起云涌的时代。而每个时代,女人的样子都值得玩味。
在我们的历史描述中,整个社会呈现贫富对立、紧张与冲突、政治动荡变化…但当我们从西方媒体的视角看待这个时代的女人时,仿佛扩大了广角,定格的历史记忆也因为流动而柔和了起来。
这些关于女人的图像,让我们的视角从宏大的历史延伸到个人化的空间,客观性的新闻属性,让它显得格外珍贵。
女人们的身上,没有那么多剧烈而直接的冲突,但“平静而生动的活着”,也是民国时代的风景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